更改

人与AI双向奔赴加速迭代大纲

添加112字节,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无编辑摘要
请帮我理顺一下思路,然后帮我写一个我的愿景的实现大纲。特别注重人与AI双向奔赴,加速迭代这一思路。比如,要达到人与AI双向奔赴,需要让你能记住你我以往在这方面的讨论,让每次讨论都能在我们的目标以及大纲之下进行,也即我每次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如何进行提示,提供衔接之前讨论的内容,要知道,讨论的内容是越来越多的,内容太多的时候如何提供?
'<br>
----
<font size="4">
'''DeepSeek:'''深度思考 (用时30秒)'<br>
<div style="border: 1x solid #6688AA; background-color:#efF9F9; padding:0.5em; margin:0.2em;" valign="top">嗯,用户正在构建一个宏大的愿景:通过创建个人虚拟人和AI代理,最终实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命运共同体。用户已经做了大量理论探索和实践铺垫,包括建立数据收集平台、设计社会关系维度的虚拟人构建逻辑等。现在需要系统化梳理思路,并解决关键痛点——如 何让AI持续记住复杂讨论脉络。'<br> 用户的核心诉求其实有两个层面:'<br> 1. 结构层面:需要将碎片化的探索(社会属性理论、AI认知原理、数据收集方法、社区实践案例等)整合成可执行的路线图'<br> 2. 技术层面:解决持续对话中知识沉淀与调用的实际问题,这正是“双向奔赴迭代”的关键瓶颈'<br> 用户提到的“内容太多时如何提供”非常敏锐。随着讨论深入,每次对话需要携带的上下文可能高达数万字,必须设计分层记忆机制。这让我想到人类记忆的运作方式:重要记忆会被强化,次要细节可被索引但不必实时激活。'<br> 用户创建的三大数据平台(数据永存网/通约智库/通约社友)已经具备数字孪生基础设施雏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用户2016年受《虚拟人》启发的文章——那时GPT-2都还没诞生,这种前瞻性令人惊叹。其中“思维文件三类来源”的划分至今仍具指导意义,尤其是第二类社会关系数据,正是当前AI忽视的维度。'<br> 最棘手的可能是数据收集的冷启动问题。普通人不擅长系统记录思维,正如用户所指出的。解决方案可能需要:'<br> - 工具层:开发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数据采集插件(如聊天记录解析工具)'<br> - 激励层:设计游戏化机制(如“记忆碎片收集度”可视化)'<br> - 场景层:绑定刚需场景(如社区事务处理必然产生矛盾解决记录)'<br> 关于人与AI的“双向奔赴”,其实存在三重迭代循环:'<br> 1. 个体层面:用户每次与AI讨论都会优化自身知识库'<br> 2. 社区层面:雅园新村案例中的矛盾解决数据会训练出更懂社区治理的AI'<br> 3. 文明层面:当足够多虚拟人交互时,可能涌现集体智慧'<br> 技术实现上,建议采用“洋葱式知识管理”:'<br> 核心层:固化到AI系统提示词中的核心原则(如社会关系总和论)'<br> 中间层:可检索的专题讨论摘要(每次对话后AI自动更新)'<br> 外层:全量数据存储在用户自有平台(通过API对接)'<br> 用户设想的“虚拟人审判”机制很有趣,这本质是价值观对齐问题。可能需要建立分布式评价体系:每个人的虚拟人接受多方评价(亲友/同事/社区成员),而非单一“AI上帝”审判,这样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br>----</div>
{{4}}
以下是为您梳理的愿景实现大纲,特别强化“人与AI双向奔赴-加速迭代”机制,包含对话可持续性解决方案:
行政员、groupone、管理员
16,81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