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6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4}}[[文件:Chanhui01.jpg|400px]] 德国的汉学家顾彬
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的国家经历过浩劫,我们的民族有许多劣行,但是,为甚么在我们的文学中看不到一部足以警醒世人的忏悔录?
我总觉得:“ 我们这个民族太虚伪了,缺少一种真正的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我们的作家有一种“扬善”的美德,但也有一种“隐恶”的劣性。不敢叩问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人看,这是我们的作家最失败的地方。”
[[文件:Chanhui02.jpg|400px]]
(西方文化的虔诚精神)
我们的很多作家,敢于批判社会、反对建制,却没有勇气面对我们真实的灵魂,不敢说真话,更不敢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怕将自己卑劣的另一面暴露在人前。这就是我们的创作失去价值的根本原由所在。作为一个作家,有赎罪和忏悔的宗教情怀,相反证明他有一种求真、求善的人格力量,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乃至民族的灵魂,自我反省、自我否定,自我救赎,最终走上自新之路。
[[文件:Chanhui03.jpg|400px]]
这些年,最感到痛心的是∶虚假与浮躁。从上而下的虚假和浮躁,已经令我们的人沉不住气,既没有勇气去审视我们的灵魂,又没有耐性去进行一种纯粹的心灵写作。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面前,大家都迷失了方向,将“票房”价值看成理所当然的追求,将炒作当作成名成家的必然手段;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作家“富豪榜”,而没有多少人关心作品的“含金量”,人们一窝风地往自己脸上贴金,谁还会“忏悔”、“赎罪”,这么“憨居”?
我觉得顾彬说的话是有他的道理的,我们还是先不要动气,一听到不中听的话,便先举起拳头,怒目相向,来一次大批判。
[[文件:Chanhui04.jpg|400px]]
如果我们中国多一些像顾彬这样的学者,我们的文学就更有希望。说到这里,让我说说我和顾彬的一面之缘吧。我挺喜欢这个德国学者,一则我以前读过他的书,二则他的举止让人感到可亲。那是多年前的事了,我的一个朋友出版一本诗集,在中环的一间书店举行新书发布会,那天来听诗歌朗诵的大都是洋人,我的朋友则用四川话朗诵诗歌,他们居然听得拍手掌。我敢说,那些洋人都没听懂,但我又相信,他们都是真正的艺术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