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杏:一个儒商的东莞情结

来自通约智库
江南仁讨论 | 贡献2018年10月22日 (一) 22:15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这是2000多年前儒学家孟子在《告子章句上》里说的一句话,被后人奉为孟子的“天爵理论”,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们视为修身齐家、安身立命的精神圭阜,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儒商人生最大的境界。

人们眼中的张德杏,平和低调,斯文儒雅,有如一个布衣教师,丝毫没有那种颐指气使、挥斥方遒的老板做派,但只要一谈及宏观经济、企业管理、市场运作则眸子放光,妙语如珠,一些最前沿的经济理论他随手拈来,如数家珍。一定会将人们通常把既能统兵打仗,又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军事首领称之为“儒将”“儒帅”的头冠戴在张德杏身上,试图打开一个新时代儒商的精神世界。

118次会议笔记,一个儒商践行的社会责任

商人最怕开会,他们能躲则躲,不能躲的也是应付式地坐在那里,听凭主办方摆布。但有这样一个商人,十年如一日,每月专程从香港驱车来到东莞参加东莞市外商协会的协调会,每次会议都有自己入木三分的主旨讲话和调研心得,在案记录里已有118次。这是一个何等大的数字。难怪时任东莞市副市长江凌无比赞叹道:一次不拉参加会议的第一人!

这个商人就是张德杏。

2008年12月,张德杏被推选为东莞市外商协会常务副会长。这不仅是对张德杏在东莞发展的肯定,更是对他肩负新时代外商工作新使命的信心。担任外商协会常务副会长,说到底就是要无怨无悔地做好外商企业的服务,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他知道,激烈的市场竞争,外部经济的影响,自然资源出现的瓶颈,协助会员发展企业,已成为被称为外商之家的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一个重要的命题。而对张德杏来说,他的儒商风范展现在在这个外商的舞台,唱好外商抱团发展的大戏。接过“帅印”之后,就把“服务至上”作为外商协会的宗旨,潜心研究各大外商经营思路。

“责任大于天”,这是张德杏挂在嘴里的话。入职东莞市外商协会,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责任”,他们要团结广大外商,传播“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精神,肩扛社会责任,做到以商报国,打造最具东莞特色的外商协会。

在国家出台出口退税率及各项新政调整政策时,张德杏率先到企业调研,发现企业出口下降三至四成。由于广东出口中近七成由加工贸易产生,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包括出口退税率及各项新政调整、美国次贷危机、国外反倾销贸易壁垒、经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珠三角出口企业的大幅减少等。 他建议为了降低风险,很多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只接数额小的订单,以缩短收款周期,降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风险,把接到的“大单”拆分成“小单”来做,抵抗风险。

东南亚金融风暴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中,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传统来料加工企业,因产业层级低、自有品牌少、资源消耗多等因素,在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向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大趋势下,生存发展难以为继。张德杏和外商协会的同仁们都十分清楚,东莞市常被视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一个标本城市。这个作为外向型经济突出的城市,加工贸易出口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仍占较大比重,如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等传统行业,大部分仍处在加工组装制造环节,不仅利润低下,而且抗风险能力比较差。来料加工,曾经创下东莞经济的辉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其走向广为关注。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曾经支撑和成就东莞成为经济明星的加工贸易企业,迅速失去生存的根基,导致东莞经济短时间内出现大幅波动。如何让一度占东莞经济比重80%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起死回生,成为东莞经济再次复兴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

响应政府号召,就地转型。但转型不是说转就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说服力。张德杏感到肩上的担子一斤一斤地加重。他立即带领团队,到各大企业宣讲,希望广大外商通过转型“转”出加工贸易新前程。他在调研报告里认为:近年来,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提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并不断调整政策,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新形势下,我区越来越多的来料加工企业顺应发展,主动要求转型为外资企业,使生产、销售、资金调度更灵活,更有利于融入国内外市场与持续经营,并向海关和贸工部门提出了不停产前提下就地转型的愿望。“要针对转型升级做了很多便利的措施,既符合中央的政策又比较符合我们各大企业的实际情况,能指引清楚,为企业量身制定转型方案、提供跟踪服务等措施,加快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型。”

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会议,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调研,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香港、东莞的来回辗转,张德杏累并快乐着。

“神于天、圣于地”,一个海洋专家的儒学体现

“得非节高三峡,悟彻“八关”,惟逊志于道德性命之奥,不投足于富贵利达之场,岂能于今称述不朽哉!”明代高奣映的《瞿塘先生传》,称瞿塘先生有着山峡巫峰般的节操,悟透《易经》八关,虚心研究道德和性命的奥妙,从不涉足富贵显达功名利禄的场所,为一代风范。张德杏,这位清华的高材生,践行着节操的传承。

节操,可以是“神于天、圣于地”的哲说,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中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天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也就是说,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创业者的天和地。只有使天、地、人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才会成就事业的辉煌。

张德杏就是一位努力实践着把天地融为一体的人。

1944年10月,张德杏出生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河源龙川县。父亲张周文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中山大学,即便是现在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出仕当然是他的理想。可是现实并不是怎么美好,张德杏也不是一个先天聪慧的人,六岁时还吐不清楚词语,八岁看着人家的孩子高高兴兴地去读书,父母才将他送到当地小学读书。10岁那年,父亲张周文终于有幸自乡下迁到省城广州执教,这个乡下伢子才随父亲来到大都市广州,并就读华南师范学院附小。

张德杏永远忘不了走出乡下的那一个一个泥淖时的脚印,发誓要立志读书,用自己的光和热来改变落后的家乡。记得有一天,老师问他长大了有什么理想?他站起来,铿锵地说:做一个科学家!

理想就像火车头,拉着人生起跑。理想已经在天空飞翔了,可实现理想的征途却在地上。年小的他,早就明白这样的道理了:如果把理想比作风筝,知识就是风筝线,知识掌握得越多理想就放飞得越高。1964年,张德杏以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当时凤毛麟角的大学生。告别了辛勤养育他的父母,告别了给他留下太多甜蜜回忆的这方羊城,雏鹰展翅即将翱翔蓝天,他的目标不是眼前这一小片天空,而是远方那更为辽阔深邃的蔚蓝。在这里,他亲眼见识过蒋南翔艾知生吴邦国李传信罗征启沈如槐唐伟汲鹏蒯大富迟群周恩来薄一波王光美等各路英雄。清华,让他知道了做人要有独立之精神,要追求自由之思想,举手投足,行胜于言。

正当张德杏扔开膀子,为实现理想发奋学习时,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在他走进清华园的第二年掀起。1970年,自清华大学绵阳651分校肆业后,来到湖南汉寿西湖农场,结识了今天他们“西湖联大”的战友们。在洞庭湖两年多,苦雨凄风、柔枝美地,互帮互爱,苦中有乐。那一段和校友如磨如砺、亲如手足的情谊,令他终身难忘。1972年被分配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无线电厂任技术员。他是被分配到这里的第九个大学生。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改变他孜孜敬业的原始初衷,也丝毫没有改变他脚踏实地、勤奋好强的岭南之子的品格。在这间只有50来人的小型电器厂,多才多艺的张德杏提出在全国首创了露天矿山专用系列矿山仪器仪表,特别出色的是研制成功GM-2000型毫秒起爆器,以毫秒时差步进制引爆5000发以上电雷管,得到冶金部科技司的多次嘉奖。“老九”们却把她经营成一种品牌效应,成为当时湘西的一大品牌。

浩渺的洞庭湖,俊美的武陵峰,并没有让这个岭南孩子沉沦。在这里,他拜师学艺,还读了大量的古今名著尤其是专业书刊,借鉴智慧。他仿佛一匹插上双翅的骏马,目光炯炯地盯着蓝天,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翅高飞了。

机遇永远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1978年,改革开放春雷震响,一个个新的机会让一批批有准备的人抓住。这一年,国家科学大会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招考研究生,张德杏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取了该校的研究生,师从著名海洋学家梁栋材先生、海洋物理学家仲其英先生。当时,他们来到广州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研究南海水域深度、透明度情况。走进研究所,这全然不是所谓的空调加报纸舒适的办公室生活,这里要经常坐船去大海观测及提取资料,一去就是一个多月,风里来浪里去,常常被风浪吹打得翻肠倒肚,但此时的张德杏将责任写在脸上写在心头。以自己都不禁惊奇的膂力、旋律驰骋于学海,纵横于祖国的海洋事业。其所使用的仪器、海水水下透明度义的设计与制造,在南中国海海域两千个以上实测点的实测数据,均直接参与。他通过认真观察、研究对海洋光学、海洋物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所撰写的论文不时地登在学报上,获得学术界的一致好评。毕业论文《窄激光束在水介质中的幅照度分布》,得到了评委主任、著名的物理学及光学国家一级教授高兆兰先生高度评价,获得很高评分。高兆兰教授说:这是我近年来看以的质量最高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是一个不辱使命的责任使然,还是蜇伏多年在这个客家汉子内心的呼唤?或许张德杏自己也说不清楚。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而他毕生的事业才刚刚开始。他一展宏图的天地是那么广阔。

而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有这样一个人为他支撑着,那就是他的爱人潘卫平。

采访那天,张德杏兴高采烈地拿出一本翻得毛边的笔记本,应该是当年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