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6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1953年担任中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中央总团团员;
[[文件:胡一声04.jpg|thumb|1954年胡一声的北京市人大代表证|right|600px]]
1954年,北京市人代会召开,被选为人大代表,出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中学三反五反人民法庭副审判长;
[[文件:胡莉雄08.jpg|1200px]]
1957年7月30日,北京师大附中教职员工欢送胡一声校长离校合影。坐前排中间是我和妹妹胡莉文。
大姐胡莉娜回忆:“24年后的1979年,我在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人事室干部杜淑贞是北京师大附中毕业生,因为处理文化大革命那些不实之词的人事材料,她翻阅了人事档案,发现我的父亲原来就是她敬爱的胡一声校长,喜出望外,立即打电话找我莉娜到人事室一谈;两人见面后,杜淑贞干事说,你的父亲就是胡一声校长。胡校长是我们非常尊敬的校长,我们同学聚会时常常怀念他,他在师大附中的形象一直记在我们心里。今天请你来,主要是想问问胡校长近况如何?杜淑贞干事回忆1955年欢送会的情况时说,那次欢送会可以说全校师生几乎都流下了眼泪,“胡校长不能走”“胡校长欢迎您再回来”的喊声响彻校园上空,那种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场景,令人终生难忘。”
入住补校,我每天步行穿过公路,沿着旧铁路郊野北行,入读华师附小二年级,亲眼目睹了当年补校旧址(现在的暨南大学)开山劈岭,建成礼堂、教工宿舍、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从1955年建校,到1958初具规模。当年大批华侨青年和港澳青年向往繁荣日上的新中国建设,蜂拥而至归国求学。
[[文件:胡一声07.jpg|thumb|195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物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侨务工作会议,广东归国华侨补习学校校长胡一声(中)与中侨委副主任廖承志(右)、方方(左)交谈。|right|600px]]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中侨委决定在广州复办暨南大学,而且要求当年开学、上课。这可急得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原省委书记陶铸团团转,组员胡一声以他特有的舍小家全大家的大公无私精神,敬献良策,提出以一条(对着华师附中校门的)马路为界,把自己亲自建设的补校划分成两半的方案得到实施。于是就有了整整七年华侨补校和暨南大学两校没有围墙之隔,只有一条路为界,并存相邻的校史,直到1965年华侨补校受命搬迁到瘦狗岭。
90年代后期,地处瘦狗岭的原广州归国华侨补校更名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文件:胡一声11.jpg|thumb|这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办公大楼|center|900px]] 这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办公大楼
补校的创办和暨南大学两次复办,父亲胡一声功不可没。
1978年,胡一声平反后,来看望他的校友络绎不绝,远在山西、海南甚至海外的都有,校友们漂洋过海回广州看望他,胡一声遂又建议恢复“广州加影华中校友会”,得到大家的响应。经校友周力达、黄洁积极热情地寻找联络,联系上国内外校友一百多人,建立了标明有各自住址电话的通讯录,加影华中国内校友会于1983年在广州暨大召开了。
[[文件:胡一声12.jpg|thumb|1984年春节,胡一声(二排左四)和夫人钟秀英(二排左二)与加影华侨中学师生欢聚|center|900px]] 1984年春节,胡一声(二排左四)和夫人钟秀英(二排左二)与加影华侨中学师生欢聚
经过多次政治运动浩劫,有幸活下来的人,再次见面无不激动万分,热泪横流,发言滔滔不绝。会议选举了新校友会领导机构,一致推选老校长为名誉会长。会后,编辑出版了加影华中建校52周年特刊。以后还陆续出版了17期会刊,担任会刊编辑出版的校友,既出钱又出力,毫无怨言地把25周年、35周年、52周年的加影华中纪念特刊和后来的17期校友通信,广泛发送给全国各地和国外的华侨中学校友,这些刊物有许多回忆当年革命的文章,充分证实了加影华中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领导下,在国外特别复杂条件下,成功创办的一所革命学校;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胡一声的办学思想,与后来的延安陕北公学、抗大是一致的。从这里走向社会的师生,大多数都是能文能武钢铁般的战士。他们不论在国内国外,不管是战时还是平时,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坚持爱国、爱乡、爱校、爱集体、爱战友的初心,经得起考验。许多校友把在加影生活学习的那一段经历视作光环,视作前进的动力。“广州加影华中校友会”会刊出版后,许多侨友非常珍爱这些小册子,有的甚至用这些小册子证明自己清白之身,清洗了那些虚妄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不白之词,还原了自己的英雄本色;还有的师生重新为逝去的为革命献身的校友补办烈士证明,为健在的年老体弱的校友们,办了应得的革命工龄,和离退休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