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附中红卫兵纪事(三)

大小无更改, 2023年10月8日 (日) 13:04
无编辑摘要
就在这段时间的前后,[[用户:蔡晓彦|蔡晓彦]]等人完全停止参与社会上任何派别的活动,困惑与彷徨促使他们去读书思考。由[[用户:蔡晓彦|蔡晓彦]]发起,[[用户:陈立波|陈立波]]、[[用户:李重明|李重明]]、[[用户:苏立功|苏立功]]、[[用户:王戎全|王戎全]]、[[用户:张克诚|张克诚]]、[[用户:王维滨|王维滨]]等人参加,成立了一个“毛泽东思想学习小组”。当时不知道是谁从北京搞回来一套《学习文选》(5册),内容是毛主席于1949年以后没发表过的在中央各次会上的讲话,他们如获至宝,如饥似渴的争相阅读,时不时地在蔡晓彦住的房间里的黑板上,贴出一两张针对某个问题的学习体会、或是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已经是动中求静,更多地带有点务虚的味道了。
1967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广州地区两派组织头头的讲话中,提到东风牌偏于保守,一时间“主义兵”内情绪有些沉闷。这时刘敏荔得到了北京中学红卫兵写的《红卫兵组歌》的歌词和简谱,北京老红卫兵通过“组歌”宣泄的怀旧、悲壮情绪,在“主义兵”中引起了共鸣,刘敏荔便鼓动“主义兵”组织排演。于是由“主义兵”总部组织,“附中红卫兵”主导,开展了《红卫兵组歌》排演的实际工作。很快便由彭前进、李为民、孙杰辉具体牵头,以华南师院附中为基地,以“附中红卫兵”成员为主要力量,密锣紧鼓地开展了各个学校参加排演人员的选择、编声部,朗诵人员的确定,乐队的组织,合唱乐谱的编制等一系列工作。为了充实乐队的力量,孙杰辉还专程跑了一趟东莞,找已到东莞参加劳动的广州市第七中学乐队的成员,邀请他们加入到组歌乐队当中来。“红卫兵组歌”乐队以管乐为主,另加了几件民乐器。乐队成员以附中管乐队成员为主,另有七中、广东省实验学校、二中、广州音专等学校乐队的成员。得到的北京中学红卫兵《红卫兵组歌》一共是十首歌:1,造反;2,诞生;3,见主席;4,八月风雷;5串连;,6,长征;7,爬起来再前进;8迎亲人;,9,灭刘、邓;10,看未来。在组织排练过程中,由李为民写词,孙杰辉谱曲,增加了一首“反工作队”的歌,列序插入第二首。这样广州“主义兵”所排演的《红卫兵组歌》共是11首歌(“反工作队”歌的词、谱照片附在文后)。正是由于“附中红卫兵”对军训始终持支持的态度,附中军训团对《红卫兵组歌》也给与了大力支持,派了一名文化干事自始至终指导排练,直至到成功演出。军训团还借了一些旧军装给《红卫兵组歌》作为演出服。附中参加《红卫兵组歌》的人员,并不只是“附中红卫兵”成员,还有一些与“主义兵”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组织的成员,如[[用户:黄克淮|黄克淮]]、[[用户:武迎利|武迎利]]等。待人员齐整、排练成功后,《红卫兵组歌》对外称“组歌连”,彭前进任连长,李为民为指导员,[[用户:孙杰辉|孙杰辉]]为乐队指挥。参加到《红卫兵组歌》的附中同学,乐队有[[用户:孙杰辉|孙杰辉]]、[[用户:孙杰昭|孙杰昭]]、[[用户:王国邦|王国邦]]、[[用户:萧棠华|萧棠华]]、[[用户:麦宝华|麦宝华]]等人,合唱队中有高三[[用户:吴惟庆|吴惟庆]],[[用户:刘武安|刘武安]]、高二[[用户:胡慧明|胡慧明]]、[[用户:邱三元|邱三元]]、[[用户:吴志延|吴志延]]、[[用户:杨建荣|杨建荣]]、[[用户:方建东|方建东]]、[[用户:张厚子|张厚子]]、[[用户:谢大诚|谢大诚]],高一[[用户:马德民|马德民]]、[[用户:张威|张威]]、[[用户:董建明|董建明]]、[[用户:黄建生黄华生|黄建生黄华生]]、[[用户:王亚克郑阿克|王亚克郑阿克]]、[[用户:黄克淮|黄克淮]]、[[用户:武迎利|武迎利]]、[[用户:王西西|王西西]]等。“组歌连”在附中住了一段时间后,转移到八一中学去了。至1967年7月23日前,《红卫兵组歌》到工厂、农村、学校演出了近50场。
[[文件:Hfhwbjs07-1.jpg|800px]]
行政员、groupone、管理员
16,81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