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3
个编辑
更改
死亡不是终点
,无编辑摘要
<font size="4">
死亡不是终点<br>
'''[[雷•库兹韦尔]]'''<br>
奇点大学校长,谷歌工程总监<br>
畅销书《人工智能的未来》作者<br>
如果本我未曾改变,那么我们的心灵电路是生物的还是电子的,又有什么差别呢?<br>
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br>
1999 年,我写出了《机器之心》(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一书,并认为,“到2029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这些人工智能将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由被誉为“计算机之父”的'''[[艾伦•图灵]]'''提出,即一个人类裁判能否通过即时对话,将人工智能与真人区分开。<br>
《机器之心》出版后不久,一场人工智能专家会议在斯坦福大学召开,与会专家达成一致,认为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将会出现,但并不需要几百年那么长时间。当时,批评《机器之心》一书的声音不绝于耳,例如有人认为,“摩尔定律将会终结”“硬件将可能实现指数级增长,但软件将陷入泥潭”“机器并不会拥有意识和自由意愿”,等等。于是,我又写了《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书来回应这些批评。2006年,“AI@50”会议在达特茅斯召开,以纪念人工智能获得正式命名50周年。当时,大家一致认为,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将在25~50 年内实现。不过,我还是坚持我有关2029年的预测。现在2029年成了一个中间值,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我太过保守。<br>
人工智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一个例证是,IBM 的超级计算机沃森(Watson)在一档名为《危险边缘》(Jeopardy!)的益智问答节目中打败了两名最强的人类选手布拉德•拉特(Brad Rutter)和肯•詹宁斯(Ken Jennings)。事实上,沃森得到的分数比拉特和詹宁斯的分数之和还要高。批判者通常会忽视人工智能的意义:虽说人工智能可能在某些方面拥有超越人类的技艺,比如下象棋或开汽车,但人工智能却无法拥有人类智能广泛且精密的能力。不过,《危险边缘》可不单单是范围狭窄的任务。它的问题会以自然语言呈现,其中包括了双关语、暗喻、谜语和笑话等,且要求应答者必须具备运用人类现有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例如,沃森在韵律类问题中很快答对的一道题目,“一个泡沫状的馅饼装饰做的冗长乏味的演讲”,却难倒了拉特和詹宁斯。<br>
碧娜•罗斯布拉特(Bina Rothblatt)的机器人化身BINA48,是在机器中重塑真实人类的物理和精神现实的一个杰出例子。我见过碧娜本人,当然,她的机器人化身还不等同于她,但却让我们得以一窥未来。<br>
我认为,重塑人类大脑的计算能力需要每秒做1014次计算。人类已经在超级计算机中拥有了这种能力,个人计算机会在21 世纪20 年代早期拥有这种能力。人类级别智能的软件将需要更长时间,但是人类在建模和重塑新皮质能力方面也取得了指数级进展。创造新皮质的合成模型是我在谷歌做工程总监时的研究项目。我仍然坚信,到2029年,我们将拥有人类级别人工智能的软件能力。而沃森正是这一努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br>
最终,我们将能够访问构成我们记忆、技能和人格的大脑信息,并备份它们。我认为,21世纪40年代将会实现这一场景。而21世纪30 年代,人类的思考将同时具备生物思考模式和非生物思考模式。非生物部分(大部分在云端)将受到加速回报定律的约束,并在21世纪4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它将能够完全理解生物部分的思考并对其建模。正如我们今天备份所有非生物部分的思考一样,生物部分的思考模式也将完全被备份。<br>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