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马克思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马克思主义==
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6]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7]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的学说。 [6] 学说的范围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的领域。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8] 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任何其他主义所不能及的,是随着时代、实践、 [9] 人文、 [10] 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9] 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11] 也因为如此,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不一样版本的解释和陈述。就如美国近代马克思主义学家达拉普(Hal Draper)所讲“在人类历史上,少有学说像马克思思想一样,被不一般的人为扭曲”。除了马列主义以外,许多派别的学说都认为自派学说为马克思的正统继承。如今,其中比较有影响力和主要的阵营包括:托洛茨基主义、斯大林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马克思对哲学的贡献是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使哲学同现代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将这个哲学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导致唯物史观的产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发现剩余价值,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又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演变而来。 [5] ==马克思哲学==
一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在他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绝对的影响力;但就在他过世几年后的19世纪末,随着资产阶级世界的普遍危机的加剧,马克思哲学迅速的传遍各地。建立资本主义式的福利国家成为欧洲先进国家政经改革的趋势。之后,马克思主义派分成为非革命派(Evolutionary Marxism)与革命派(Revolutionary Marxism)。非革命派学说,又称修正主义派,以爱德华·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为中心,主张渐进式的社会主义发展,视马克思主义为一种道德标准。而革命派学说则以激进的列宁最为著名,强调暴力革命对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可回避的必要性。革命派视马克思主义为一种历史科学理论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认为这种理论是历史客观进程的理论反映,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的产物,是所有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 [12]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借由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的苏联的传播达到巅峰。在这段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解释受到许多学者的疑问与争议。随着苏联的势微与解体,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有所减弱。而马克思主义作为近代著名也是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其学说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各领域,学说的精神也不时的被运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和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其国家或政党的意识形态,如中国共产党、古巴共产党、尼泊尔共产党、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法国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葡萄牙共产党、希腊共产党等。
科学无神论
科学无神论是在批判和继承历史上的无神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3] 用历史说明宗教,阐明宗教的社会基础, [14] 揭示宗教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13] 告诉人们 [13] ,宗教是颠倒世界观 [15] ,宗教观念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像的反映 [14] ,不应把命运交给神来支配,人类能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谋得幸福。 [13] ==历史唯物论==
犹太人在德国的解放斗争就是无产阶级对新兴资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卡尔·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的故居和马克思博物馆在德国特里尔。
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深受德国当代知名哲学家黑格尔辩证论的影响,一同认为万物皆由演变而成。但不同于黑格尔的唯心论点,马克思的思想是唯物论点。
两个论点差异在于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看法即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自然界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意识归根到底是物质的产物,自然界的产物。唯心论者反之。唯心论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换句话说,人的意识决定对物质的看法与解释,人因为意识的改变,改变对物质的定义;而唯物论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在周遭所遇到的事物,决定人对物质的定义,人通过自己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自身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得到改造,获得自己的新的质量和素质。
一个国家社会的经济,代表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劳动力。但马克思认为此一观点被资本主义给扭曲,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架构下,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消耗性的日用品,传统的商人借由转手买卖赚取商品的差价,而资本家却是靠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方式,来发财致富的。而财富在私人手中的积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便形成资本。劳动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资本需要增值,就必须吸取活劳动,而使劳动者始终生活在只能维持自身生命的再生产的水平,是吸取活劳动的前提。因此,根据马克思的结论,劳工的待遇自然就不是资本家所会关心的事。马克思也不否认,到当时为止资本主义是历史上最具生产力的社会结构。但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缺陷在于资本家为了生产力与利润,势必投资更多的金钱与资源用于科技的研发,而劳工的价值也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贬低。日后,劳工势必日用品化,进而异化无产阶级劳工本身的人类特质,成为资本家的人肉机器。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他意识到此一现象是一种阶段性的演变,资本主义会物极必反,无产阶级会因为自身的解放,逐渐取代资产阶级就跟当初在封建时代末期,资产阶级推翻王室贵族阶级一样。而劳动阶级也会成为主角,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阶级社会阶段中,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本身就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只有联系生产力发展以及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才能彻底解决阶级斗争的问题。马克思在关于阶级的理论中,特别强调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现代阶级关系的产生源于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资料的分离,但阶级一旦产生,又会把阶级利益对立的烙印打上文化、宗教等领域。在这个意义上,阶级有时是一个社会范畴。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从早期的简单走向复杂,然后又走向现代社会的简单化。马克思指出,讲究功利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未改变阶级对立的事实;而和平式的协商办法无法从实质上解决阶级间的矛盾。
对立,因此,在进入共产主义之前,无产阶级将进行短暂(相比较起其他历史阶段而言)的无产阶级专政,进行多层面的革命,尽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所以一般认为,马克思并不反对暴力革命。
=个人专著=
马克思个人著作一览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