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人体冷冻

添加4字节, 2019年9月18日 (三) 09:03
无编辑摘要
=生命之冰=
液体转变成固体有两种方式,一是经过相变,以晶体方式的不连续地固化,而玻璃态固化过程中不经历相变,液体连续地被固化。其结果是玻璃化态下的固体,依然具有流动性,也就是说你可以认为常温下的玻璃是一种奇特的液体,但是它的粘滞度比普通液体高得多,要想观察到它的流动现象,需要等待百年的时光。如果水在常压下以每秒100万度的速度冷却,就可以形成低密度无定形冰,也即是玻璃化的冰。这种形态的冰最初是在彗星中发现的,低密度无定形冰可能是宇宙制造有机分子的“实验室”,虽然时间以十万年为单位,这些分子很有可能参与了生命的起源过程。在地球上,1985年,人们在实验室制造出了无定形冰,这是在研究真空中缓慢沉积的水蒸气的行为时偶然实现的。超低温生物学家发现,凡是成功的超低温保存,细胞内的溶液均以玻璃态的形式被固化,亦即在胞内不会出现晶态的冰。
 
当前的研究热点在于,如何实现超快速冷冻,可以让细胞直接进入玻璃化状态,寻找新型玻璃化溶液,以便让组织、器官甚至完整的生物体比如人,进入玻璃化状态。去年六月一则科学新闻让我们看到一点希望,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阿纳托利·博葛丹博士,在研究低密度无定形冰时,发现水可以被缓慢地过度冷却为玻璃状,同时缓慢的升温也可避免结晶的形成。这个发现如果能反复再现的话,无疑将极大地促进超低温生物保存技术的发展,毕竟超快速降温以及寻找特别的玻璃化溶液都均非易事。无论如何,“冬眠术”比超光速要现实许多。浩瀚的宇宙在召唤着我们,但这一切都仰赖冬眠术从幻想成为现实。
 
虽然技术还无法做到长时间安全的冷冻和复苏完整的器官,但早在1962年,就有人开始试图将科幻引入现实。在最知名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的网站的首页上,你会看到醒目的一行大字,“这是你最后的机会”!
 
人类第一例,冷冻后冷藏以待将来复活的人,是一位物理学家,詹姆士.贝德福德,他于1967年1月12日,死于肺癌,生前曾捐献20万美元,建立洛杉矶市第一个人体冷冻实验室,大约已有上百人处于这种冷藏状态。贝德福德冷藏自己的遗体以待未来的乐观态度值得赞赏。
 
在中国,我们不能不提到郑奎飞,他提出了“人体冷冻复活理论”,并声称自己的人体冷冻复活计划是继曼哈顿、阿波罗、人类基因组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科学计划。但大部分专家还是坚持人体冷冻复活是一种科学幻想,能低温保存的只有血液、细胞,甚至连人体细胞的低温保存都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说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器官一旦冷冻,能继续使用的可能性非常小。美国人体冷冻研究所虽然对几十个人体进行试验,但至今也没有活过来的例子。
因此,主张冷藏以待未来解决一切问题的做法,是否合适,那就真是见仁见智的一件事。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那些“暂时睡着”的人的大脑,早已在冷冻降温的过程中就被彻底损伤;而也有可能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先进的玻璃化冷冻技术,真正完好的保存了大脑和记忆!
匿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