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死亡不是终点

添加32字节, 2020年5月14日 (四) 00:05
无编辑摘要
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br>
1999 年,我写出了《机器之心》(The 年,我写出了《[[机器之心]]》(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一书,并认为,“到2029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这些人工智能将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由被誉为“计算机之父”的'''[[艾伦•图灵]]'''提出,即一个人类裁判能否通过即时对话,将人工智能与真人区分开。<br>
《机器之心》出版后不久,一场人工智能专家会议在斯坦福大学召开,与会专家达成一致,认为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将会出现,但并不需要几百年那么长时间。当时,批评《机器之心》一书的声音不绝于耳,例如有人认为,“摩尔定律将会终结”“硬件将可能实现指数级增长,但软件将陷入泥潭”“机器并不会拥有意识和自由意愿”,等等。于是,我又写了《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书来回应这些批评。2006年,“AI@50”会议在达特茅斯召开,以纪念人工智能获得正式命名50周年。当时,大家一致认为,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将在25~50 年内实现。不过,我还是坚持我有关2029年的预测。现在2029年成了一个中间值,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我太过保守。<br>
人工智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一个例证是,IBM 的超级计算机沃森(Watson)在一档名为《危险边缘》(Jeopardy!)的益智问答节目中打败了两名最强的人类选手布拉德•拉特(Brad Rutter)和肯•詹宁斯(Ken Jennings)。事实上,沃森得到的分数比拉特和詹宁斯的分数之和还要高。批判者通常会忽视人工智能的意义:虽说人工智能可能在某些方面拥有超越人类的技艺,比如下象棋或开汽车,但人工智能却无法拥有人类智能广泛且精密的能力。不过,《危险边缘》可不单单是范围狭窄的任务。它的问题会以自然语言呈现,其中包括了双关语、暗喻、谜语和笑话等,且要求应答者必须具备运用人类现有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例如,的超级计算机沃森(Watson)在一档名为《[[危险边缘]]》(Jeopardy!)的益智问答节目中打败了两名最强的人类选手[[布拉德•拉特]](Brad Rutter)和[[肯•詹宁斯]](Ken Jennings)。事实上,[[沃森]]得到的分数比拉特和詹宁斯的分数之和还要高。批判者通常会忽视人工智能的意义:虽说人工智能可能在某些方面拥有超越人类的技艺,比如下象棋或开汽车,但人工智能却无法拥有人类智能广泛且精密的能力。不过,《危险边缘》可不单单是范围狭窄的任务。它的问题会以自然语言呈现,其中包括了双关语、暗喻、谜语和笑话等,且要求应答者必须具备运用人类现有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例如,[[沃森]]在韵律类问题中很快答对的一道题目,“一个泡沫状的馅饼装饰做的冗长乏味的演讲”,却难倒了拉特和詹宁斯。<br>
人们并不知道的是,[[沃森的知识库]]并不是由工程师提前编码设定的——它通过读取[[维基百科]]和其他几个百科全书网站(全部是自然语言文件)获得知识,所以沃森实际上并没有像你我一样读完这些文件。它可能读完某一页资料后就得出结论:“贝拉克• 奥巴马有56%的概率成为美国总统。”当然你可能也读过那一页资料,但你可能会认为这个概率是98%,因为你更善于阅读并深入理解文意。而沃森通过阅读两亿页文件,弥补了机器只能进行粗略阅读的劣势。这是因为,它拥有一个优秀的贝叶斯推理系统,能将所有索引信息集合起来,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奥巴马有99.9% 的概率竞选成功。它能够根据两亿页文件作出这样的推理,而这一巨大的阅读量足以在《危险边缘》三秒钟的时限内完成。<br>
我认为,2029年人工智能将能够像人类一样阅读。意义在于,它们将能够使用互联网整合它们的人类级别理解,并用这种理解去学习十亿份文件资料。<br>
数字化永生,不朽的未来<br>
碧娜•罗斯布拉特(Bina Rothblatt)的机器人化身BINA48,是在机器中重塑真实人类的物理和精神现实的一个杰出例子。我见过碧娜本人,当然,她的机器人化身还不等同于她,但却让我们得以一窥未来。[[碧娜•罗斯布拉特]](Bina Rothblatt)的机器人化身[[BINA48]],是在机器中重塑真实人类的物理和精神现实的一个杰出例子。我见过碧娜本人,当然,她的机器人化身还不等同于她,但却让我们得以一窥未来。<br>
我认为,重塑人类大脑的计算能力需要每秒做1014次计算。人类已经在超级计算机中拥有了这种能力,个人计算机会在21 世纪20 年代早期拥有这种能力。人类级别智能的软件将需要更长时间,但是人类在建模和重塑新皮质能力方面也取得了指数级进展。创造新皮质的合成模型是我在谷歌做工程总监时的研究项目。我仍然坚信,到2029年,我们将拥有人类级别人工智能的软件能力。而沃森正是这一努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br>
一旦这成为可能,我们将能够创造特定的人格,包括那些过世者的人格。'''[[玛蒂娜·罗斯布拉特|玛蒂娜•罗斯布拉特]]'''的Terasem 基金专门致力于解决这种场景,本书就将彻底探讨这种前景。在电影《奇点临近》中,我是编剧,而'''[[玛蒂娜·罗斯布拉特|玛蒂娜]]'''是制片人——我们两人之前也与制片人巴里• 托勒密(Barry Ptolemy)合作拍摄了电影《卓越的人类》(Transcendent Ptolemy)合作拍摄了电影《[[卓越的人类]]》(Transcendent Man)。那部电影描述了我在保存我父亲的文件、音乐和其他事情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便未来人工智能能用父亲的记忆、技能和人格创造出他的化身。斯派克• 琼斯(Spike Jonze)的电影《她》(Her)就是以我的书以及电影《奇点临近》《卓越的人类》为依据拍摄的。电影《她》的女主角是一个名叫萨曼莎(Samantha)的人工智能(在电影中被称作操作系统或OS,由斯嘉丽•约翰逊配音)。即使萨曼莎是非生物,她仍然具备了非常多的人类特征,从而让人类男主角西奥多(Theodore)坠入爱河。这部电影同样借鉴了'''[[玛蒂娜·罗斯布拉特|玛蒂娜]]'''和我关于创造数字化身、将已经过世的人类,以20世纪60年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阿伦•瓦兹(Alan Watts)的形象带回现世的奇思妙想。<br>
最终,我们将能够访问构成我们记忆、技能和人格的大脑信息,并备份它们。我认为,21世纪40年代将会实现这一场景。而21世纪30 年代,人类的思考将同时具备生物思考模式和非生物思考模式。非生物部分(大部分在云端)将受到加速回报定律的约束,并在21世纪4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它将能够完全理解生物部分的思考并对其建模。正如我们今天备份所有非生物部分的思考一样,生物部分的思考模式也将完全被备份。<br>
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已经呼之欲出。虽说'''[[玛蒂娜·罗斯布拉特|玛蒂娜]]'''描述的前景令人畏惧,但正如我在20世纪80年代描述的前景一样,大规模通信网络会连接所有人类。当这些新技术出现时,人们会很快将其纳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无法想象,当没有这些新技术时,我们的生活将何以为继。<br>
行政员、groupone、管理员
16,81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