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元谋人遗址

添加2,330字节, 2019年2月14日 (四) 03:22
无编辑摘要
人类学家在研究云南元谋人的两枚内侧门齿时发现,牙齿舌面中部为一凹面,沿凹面的两面有褶起的凸棱,呈现铲形构造。这种现象极其重要,它为探寻人种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根据早年海德路加和魏敦瑞的研究,铲形门齿在现代中国人中反映最突出,以中国女性为例,她们的上内侧门齿铲形者占82.7%,半铲形者占12.5%,微铲形者占1%,非铲形者仅占3.8%。与此相反现代白种人女性的上内侧门齿为铲形者仅占2.6%,半铲形者占5.2%,微铲形者占21.8%,非铲形者占70.4%。近年,卡包奈尔在统计中国人、日本人上门齿时指出:显著铲形者,上内侧门齿为92.7%,上外侧门齿91.3%,其他人种中,有的为零,最高也不超过5%。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种族的门齿构造差异是何等之大!一般说来,黄种人的两个上内侧门齿和两个上外侧门齿都是铲形的。因此,铲形门齿成了判断黄种人的重要依据。我国的古人类化石出土很多,对这一特征,人类学家早已注意到:北京人的上门齿,舌面中间深凹,侧缘皱起成铲形。湖北[[郧县人]]的左上内侧门齿“齿冠两侧缘向内卷起,使舌面成铲形,内卷的程度以远中缘较大”。[[桐梓人]]的右上内侧门齿,由于磨耗,舌窝部分已不保留,但从发育的底结节和齿冠两侧缘增厚看来,该门齿可能呈铲形。山西襄汾[[丁村遗址]]出土的三枚人牙,其中一枚为右上内侧门齿,一枚为右上外侧门齿,两颗门齿除其原始特征外(当然比北京人为进步),舌面都呈明显的铲形。较晚的[[河套人]]、[[柳江人]]、[[山顶洞人]]等也均有这一特征。由此可以看出,从[[直立人]]到[[智人]]的各个阶段,这特征构成一条线。这一线索勾画出了铲形门齿演变的历程。
一般的说法是,人种形成于智人时期,譬如我国柳江人和山顶洞人就是典型代表。但追根求源,从人类化石上蛛丝马迹的线索看,人种的起源或许还可以提前。魏敦瑞首先把北京人同黄种人挂上了钩,认为北京人是现代黄种人的直系祖先。他就是以铲形门齿这一特征作为主要论据的。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铲形门齿
这一特征的出现比北京人更为遥远,不仅比北京人稍早的中更新世的[[娜县人]]存在,而且可以追溯到早更新世的元谋人了。我们知道,种族的形成也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经过了极为漫长的岁月,单从铲形门齿这一特征看,就可以找到它形成过程中的时间表。由于元谋人等一系列的化石特征,对研究种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许因此可以把种族的形成时间上溯到几百万年前。黄色人种又称为[[亚美人种]]),我国居民属于黄色人种的东亚支系。我国是黄色人种的重要诞生地。,我国居民属于黄色人种的东亚支系。我国是黄色人种的重要诞地。 3.物质文化上的反映 元谋人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虽少,其意义却不可低估。我们其意义却不可低估。我们可以从石器和火两方面来看:元谋人的石器具有代表性的三件刮削器虽然比较粗糙简单,但均进行过第二步加工,它已不是“第一把石刀”,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与人类化石伴生的最早的石器。这说明远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已使用石制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了。 在更新世初期,云南有元谋人生存,在北方的黄河两岸也留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如1978年秋,在河北省阳原县官亭村西北五百米地方的泥河湾组地层中,出土有石核、石片、石器以及制作石器时废弃的石块计八百余件,还有人工痕迹的骨片。这批石器器型简单,第二步加工的较少,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又如,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出土有石器和有切刻痕迹的骨片,但以石器为多,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等。西侯度的石器也是用石片加工的。西侯度石片文化的出现,说明石片技术的出现以中国为最早。我国旧石器文化是以石片石器为其特征的,西侯度的石片石器的出现为探索石片石器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另外,我国的石片石器同欧洲的石核石器不同,石片石器同黄种人物质文化关系密切,元谋人的刮削器也是石片制成,从其特征和性质看,它既是承上启下的文化发展脉络,又为黄种人的起源从文化上找到了一点线索。众所周知,远古人类对火的认识和掌握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北京人洞穴遗址,灰烬极厚,成堆分布,又有被火烧过的兽骨和其他遗物,一般认为北京人已经能够控制和掌握火了。比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洞穴遗址)较早的第十三地点也有用火遗迹,说明人类用火比北京人第一地点为早。云南元谋人的遗址中,发现与人类化石、石器、动物化石等伴存的有炭屑和烧骨;山西芮城西侯度的文化层中,有经火烧过的颜色呈灰黑和灰绿色的哺乳动物肋骨、鹿角及马下颊齿;陕西蓝田公王岭含人类化石的堆积中,也有炭屑存在。这些材料虽较少,深入研究还有一定困难,但为探索这一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火的遗迹,常常是与人类化石、动物化石
1,894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