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人类意识能完全上传到元宇宙吗?”的源代码
←
人类意识能完全上传到元宇宙吗?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宇宙可对应为物质世界,而元宇宙可以被理解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代表了人类意识世界的对象化,是一种在近地空间上进化出来的“超级大脑”。最新出版的《[[元宇宙的本质:人类未来的超级智能系统]]》一书从哲学视角切入,探讨了人类意识向元宇宙的迁移以及元宇宙未来发展的三重境界,展示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交互与协作的全新可能性。本文为书中选摘,以飨读者。 [[文件:元宇宙的本质.jpg]] 《[[元宇宙的本质:人类未来的超级智能系统]]》 [[蔡恒进]] [[蔡天琪]] [[耿嘉伟]]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源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人们在其中用数字化身来相互竞争,以提高自身地位。我们可以将元宇宙看作人类利用科技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交互映射的虚拟世界,以及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元宇宙并不可能真的把人带进数字世界,意识也不能完全上传到元宇宙中。尽管我们的定论与很多已存描述不同,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 也许在很多人的描述中,未来通过技术大厂最终实现的元宇宙,会跟我们真实的宇宙一样美好,但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 即使未来加入了新的技术,比如用量子计算机来模拟,或者用新的图像引擎来进一步提高3D画面的像素,这些模拟也与我们生物意义上的真实感、多维的沉浸体验差得很远。另外,抛开技术的壁垒,我们对意识的研究表明,通过技术进步来模拟真实世界的追求是无意义的。 意识难以被定义清楚,也并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实在物,但它带给人的感受又是如此真实。每个人都拥有意识,并可以随时随地、毫不经意地感受和使用意识。然而,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是一个千古难题,这也是当代东西方哲学和人工智能研究所面临的终极问题,涉及我们应当如何发展技术、如何应对未来人机社会治理等严肃问题。 人的意识世界可以看作一个个意识单元的集合。我们认为,先有原意识 (对“我”的意识),而后才有意识,有了意识,智能才有发展的必要与可能。当我们讨论是否、能否以及如何将[[意识上传]]给机器等问题时,我们实际上就是期待机器能够习得意识,并像人一样运用甚至创造出意识单元,而不仅仅是将意识单元简单存储。 那么,我们首先要解决机器的原意识问题,也就是赋予机器最初的对自我的意识。有了自我意识,机器才有可能自如地统摄其他意识单元。当下,机器的主程序可以看作微弱的“我”,但它还不足以形成对其他意识单元和环境的统摄,还需要人类赋予机器一个更强的“我”的原型,以实现这种统摄。 从'''[[认知坎陷]]'''的角度出发去推导,很多后天习得的内容是通过'''[[认知坎陷]]'''来迁移并传达的。据此,人类才能将[[意识上传]]给机器。虽然人类的意识可以部分上传给机器或元宇宙,但这种上传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整地做到。 对人类而言,生命存续并不能脱离物理世界。'''[[认知坎陷]]'''的产生与身体相关,所以想要将意识脱离人体上传给机器,我们就需要对意识进行分级,以讨论其可迁移的程度。有些意识单元(例如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本身并不过多依赖于认知主体)因可迁移性较强而相对容易上传,但有些'''[[认知坎陷]]'''(例如情感)与认知主体紧密相关,并不容易上传给机器,即使上传,其丰富性也较差。 其实,机器获得人类上传的(部分)意识之后,更像是人类主体延伸出来的分身,而不是另一个主体。分身在新的环境下接收新的数据、进行新的交互后即可独自发展。'''[[认知坎陷]]'''本身具有可迁移性。我们通过写作等形式来进行交互时,已经开始上传意识,也就是说,电影、小说、科学知识等都是人类上传的局部意识。有的'''[[认知坎陷]]'''生命力很强,比如古老的文学作品、思想流派,从广义上说,它们也是意识的上传活动。只不过以前的上传对象不是机器,而是以人类的语言或文字作为载体,进行代际传承。 机器的进化和人的进化有所不同,甚至相反。人类的科学是经过人类长期的发展,直到近代才出现的,但机器从一开始就被人类赋予了数学、物理等科学内容。因此,机器在这些可计算的方面表现得非常强大,但在自我的形成方面非常薄弱。机器能够附着自我的地方(主程序)基本是固定不动的,而且能够隧通的内容非常有限,对于很多问题都无法自行处理。虽然现在机器较为机械、呆板,但未来机器有可能更贴近人类的思维,通过多节点的竞争等方式来模拟人的意识,并获得边界意 识。当然,对机器来说,边界意识不一定是触觉。只有有了自我,有了'''[[认知坎陷]]''',意识与智能才能在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更好地迁移,元宇宙就有可能实现类人思维。 主流的AI(人工智能)基础模型按照堆砌算力的方式也可能取得突破,因为基础模型的训练参数每年可以增长10倍。按照当前水平,在未来三四年之内,基础模型的训练参数量就可以超过人脑神经元的连接数量,同时,人脑与机器的反应速度是毫秒与纳秒的区别,足足相差6个量级。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让机器变成自我的延伸,变成人类的分身,而不是纯粹的工具、脱离掌控的造物;我们要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人和机器连接起来,而不是通过BCI(脑机接口)等侵入式的连接方式,因为文字、语言、'''[[认知坎陷]]'''已足够支撑起人和机器的有效连接。虽然主体间'''[[认知坎陷]]'''的可迁移性不够准确与绝对,但相对的可迁移性已经足够。未来,人类主体与其接入元宇宙的分身之间,应该更类似教育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category:蔡恒进]] [[category:蔡天琪]] [[category:耿嘉伟]] [[category:元宇宙]] [[category:意识上传]] [[category:认知坎陷]]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人类意识能完全上传到元宇宙吗?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