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958—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源代码
←
1958—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作者:李斌 2017-11-03 13:32 <br>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订阅 2017年10期 <br> 1958-1965年间,人教社所编中学语文教科书按照结构体例的不同,鲜明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1960年,第二阶段为1961-1965年。前一阶段以1958年新编教科书为基础,先后经过了1959年、1960年两次修订。后一阶段包括两套新编教科书:1961年的十年制中学语文教科书与1963年的十二年制新编中学语文教科书。 <br> 一 <br> 1958年,人教社编出新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共12册,没有前言或说明,不列编者姓名,不分单元。初中每册选文12-14篇,共79篇,高中每册选文11-14篇,共77篇,初高中共156篇。在人教社所编中学语文课本中,这属于课文最少的一套。课文后有注释和练习,每课练习平均8道题。初中每两三篇课文后有一篇语文知识短文,既包括词性辨析、句子构造、修辞知识,也包括书信、启事、会议记录等应用文知识。高中只是在第二、四册全部课文之后分别有两篇关于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文章材料等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知识短文。初中单册,高中单册都编有教学参考书。 <br> 这套教科书保留了1949-1957年间教科书中的部分课文,如《老山界》《清川江畔》《老杨同志》《美国的真正悲剧》《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大渡河畔英雄多》等。文言文数量十分少,大约只占10%左右。这套教科书的特点是选入了大量反映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作品。反映大跃进政策的,有《人民日报》社论《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不平常的春天》等。编者在《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课后设问:“总路线体现了我国人民哪些要求?表现了我国人民怎样的气概?”“我们的国家是又穷又白,我们的建设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怎样解决?”[1]反映农业大跃进的,如湖北古城县委第一书记沈汉民的《争取一两年内,小麦亩产千斤》(选自1958年5月16日《人民日报》),这篇作品表现了合作社之间通过竞争追赶,实现粮食产量翻翻的奇迹。编者在课后设问:“决定生产的大跃进的关键是什么?”“三合社是怎样战胜保守思想,赶上共同社的?”“为什么说‘农业生产前途无限?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2]像这样的课文还有李凯、庆琛《五亿农民的方向》(选自1955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红旗》1959年第3期“社论”),孟用潜《我国小麦总产量压到美国》(《红旗》1958年第4期),罗天《实行土地大平整,保证农业再高产!》(选自195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大搞群众运动才能多快好省》(选自1958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广西来宾县委第一书记张文卿《天不下雨不靠天 有水丰收万万年》(选自1958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等。反映工业大生产的,如上海民歌《平地兴建钢铁厂》:“昨天持枪保国防,今天来修钢铁厂。机器一开春雷响,铜水奔流如长江。总路线给祖国插双翅,转眼千里上天堂。”课后设问:“‘平地兴建钢铁厂表现了工人在抬土、大夯等集体劳动中怎样的思想感情?”[3]类似的课文还有曹葆铭《毛主席在武钢》(选自1958年9月29日《人民日报》),郭沫若《长江大桥》(选自1957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国营浙江省长兴县耐火器材厂厂长李兴发《打开了技术神秘之门》(選自1958年5月26日《人民日报》)等等。 <br> 不仅这些时文课后练习主要针对思想内容,就是那些比较经典的课文也是如此。比如第五册选入了高尔基的《列宁》,课后有五个练习题。前四题分别为:“列宁为什么不愿意享用别人寄给他的食物?他怎样关怀同志们的生活?”“列宁怎样赞美托尔斯泰?他看见那个德国人不知道杜莱的时候为什么觉得可笑?这些表现了列宁怎样的思想感情?”“列宁在哥尔克村抚摩着别人的孩子说了些什么话?这些话有什么意义?”“作者在这篇散文里,通过哪些生活细节的描述来刻画列宁的性格?”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练习针对字词句篇等语文基础知识。比如《列宁》课后的第五题就是分析句子成分和词语填空。 <br> 和这套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每篇课文后有“讲授要点”、“关于课文和作者”、“课文分析”、“教学注意事项”等项目。比如《回延安》的“讲授要点”包括:“这首诗描写作者重回阔别十年的延安,当地人民对他的亲热态度和他所看到的延安的新面貌,表现他的无限喜悦的心情。”“比喻语的运用。”[4]《纪念白求恩》的“关于课文和作者”中介绍了白求恩的生平。《白杨礼赞》的“课文分析”第一段是“这是一篇富于抒情性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颂,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族解放斗争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实的品质,严肃、团结、进取、反抗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斗争意志;也歌颂了中华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5]并按照课文的结构具体分析了作者的描写方式和情感。《五亿农民的方向》中的“注意事项”有两项,第一项是“讲授这一课,不要像讲授小说那样分析人物形象,只要把王玉坤他们建社的经过说清楚就行了。同时,教师讲授的时候,应该强调王玉坤他们听党的话,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艰苦奋斗的精神,借以更好地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6]第二项是关于词语和课本练习题的答案。《藤野先生》的“教学注意事项”中的第四项是:“作者当时受了强烈的刺激,觉得学医不能救国救民,因而中止学医。这是在当时情况下产生的思想。现在人民掌握了政权,各种科学对建设祖国都是重要的,教学的时候,要防止学生产生轻视医学的思想。”[7] <br> 1959年,人教社在1958年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修订本教科书整体框架不变。小变化体现在下列三方面。第一,在课文之前增加了关于本套教材的《说明》,《说明》重点说明了这套教材跟原版的不同。第二,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前者为课堂精讲精读,后者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跟原版相比,阅读课文属于修订版新增的,每册2-4篇。第三,课文篇数有变化,具体篇目有增删。本套教科书初中每册讲读课文14-20篇,共100篇;高中每册讲读课文14-18篇,共92篇;初高中共192篇,比原版增加36篇。endprint <br> 1959年教科书新增的课文既有鲁迅《孔乙己》《<呐喊>自序》《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我们不再受骗了》,叶圣陶《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茅盾《白杨礼赞》等现代文学经典篇目,也有《李氏山房藏书记》《醉翁亭记》《羌村三首》等文言文。最引人注目的是增加了《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右派是反动派》(1957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又红又专,后来居上》(1958年5月4日《人民日报》)等时文。在《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右派是反动派》的题注中,编者介绍说:“1957年5月,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要求党外人士帮助党整风。某些对社会主义事业心怀不满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在帮助党整风的名义之下,向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猖狂进攻。从6月起,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反右派斗争。为了帮助人民更彻底地了解右派分子的反动本质,《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社论。”[8]这说明增加这些课文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跟时局紧密结合的思想教育。 <br> 1960年,人教社在1959年课本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修订。本次修订本至少到1965年仍在各地印刷使用。《编者的话》称:“这次修订,力求贯彻教学改革的精神,注意到适当补充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和新形势的课文,以便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也注意到适当增加课文的篇数,以便通过多读多写,更迅速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9]1960年修订本初中每册25-31课,共166课;高中每册20-23课,共131课;初高中共297课,比1959年版增加了105课,几乎是1958年版的2倍。还有一点变化是,以前初中部分分散的语法知识短文,现在于每册末尾单列《语法复习提纲》综合学习,高中第三、四册末尾分别有《文言虚词》和《文言句法的几个特点》。文章知识仍分散在课文之后,比如初中第六册第一单元后有《论述的中心和层次》,第四单元后有《驳论》,第四册第三单元后有《详写和略写》,第五单元后有《文章的种种表达方式》,第七单元后有《计划》。 <br> 跟1958年教科书相同,这套教科书在每篇课文后也设计了练习题。编者说:“课文后面的练习,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具体运用语文的能力,力求同课文讲读紧密结合。希望教师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指导,并且根据具体情况作必要的调整。”[10]有些练习题是为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右派是反动派》的练习题是:“‘划分革命和反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标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在封建主义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曾经是进步的阶级,而在资本主义腐朽、社会主义兴起的时期就成了反动的阶级?”[11]有些练习题是文学评论。比如第六册《祝福》课后的最后一题:“有些写人物的文章,通过外表、言谈、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斗争着,受环境的影响同时又不断地变革着环境,因此写人物就必须写环境。写环境同样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分辨好人和坏人,赞扬好人,批判坏人,这同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分不开的,立场观点正确,才能正确地描写人物,反映现实。从《英雄列车》到《祝福》这几篇课文里都有人物和环境的描写。例如《老杨同志》,生动地描写了一个深入群众,贯彻执行党在农村中的阶级路线的县农会主席;《祝福》,深刻地描写了旧中国农村里被压迫被侮辱的劳动妇女祥林嫂。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就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写篇评论性的短文。”[12]当然,有一半以上的练习题还是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设计的。比如《口技》课后四个练习题就都是关于词语、写作方法等等。第一题是“这一篇描述口技表演,很细致生动。熟读课文,说说它是怎样从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静寂喧闹等方面来描述的。”第四题是:“《核舟记》和《口技》这两篇课文,描述景物和动作都很细致、生动、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例如《核舟记》,具体而微地把‘曾不盈寸的核舟里的人、物、情、景描写出来,惟妙惟肖,使人读了之后,不能不赞叹这奇巧人的绝技。根据你的生活经历和观察所得,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所喜爱的山川景物或者学校环境。”[13] <br> 1960年版教科书新增的课文主要是文言文,包括《原君》《鸿门宴》《苏武》《出师表》《六国论》《石钟山记》等。但令人注目的是,这套教材增加了《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1957年7月1日《人民日报》)、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选自《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陈伯达《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红旗》1959年第12期)等反右斗争的论文。在《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课后,编者设问:“《文汇报》在资产阶级右派向党猖狂进攻的时候犯了怎样严重的方向性错误?这种错误有什么危害?为什么必须批判?读了这篇文章,你对我国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怎样认识?”[14]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课后,编者设计4个练习题:“为什么说反右倾的斗争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继续深入的今天,怎样进一步理解两种世界观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你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否认共产党对于革命和革命专政的领导,也就是否认无产阶级专政,否认社会主义,否认人民的一切。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义?”“为什么说,资产阶级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即使在反封建贵族的时候,也有极大的欺骗性?在今天看来,它的反动本质是什么?”“深入体会作者怎樣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剖析无产阶级世界观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根本对立的。”[15]同时,这套教科书也保留了反映大跃进的作品,鲜明地凸显了大跃进、反右等时代主题。 <br> 二 <br> 1961年,人教社另起炉灶,编出了十年制中学语文教科书,初中六册,高中四册。1963年,人教社根据《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编辑新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初中1-6册于1963-1964年间出版,高中部分没有编出来。相比于1958-1960年的教科书,这两套教科书都十分强调“多读多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endprint <br> 十年制中学语文课本每册选文30篇,十册共300篇。虽然政论性文章仍然很多,比如毛泽东作品20篇,刘少奇作品6篇,并保留了《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右派是反动派》《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等课文,但这套教科书适当提高了文言文的篇数和比例,文言文共101篇,占总选文篇数的34%。这套教科书中选入的很多文言课文,比如《口技》《核舟记》《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成为后来教科书中的经典课文。同时,编者注意记叙文、议论文、小说、诗歌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只是说明文仍然选得很少。 <br> 这套教科书的主要元素不是政治思想教育,而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br> 《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说明》称:“编辑这套课本的意图在使学生懂得一些语文的基本规律,以便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逐步提高现代汉语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16]。关于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具体设计。 <br> 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初中阶段,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叙能力,逐步培养论说能力,教学语法、修辞的基本知识,基本上解决运用现代汉语的问题。初中毕业的学生要求能够阅读一般性的政治、科学、文艺书刊,正确理解其内容;能够写听讲笔记、通讯报道、工作报告等日常应用的文章,作到词句通顺,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高中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教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和文学知识,简要地讲一些文言虚词、文言句法,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为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作打好基础。高中毕业的学生要求能够阅读一般政治、科学理论著作和文艺作品,作出适当的分析,并能凭借工具书和注解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够写实验报告、工作总结、书刊评介等文章,作到通顺流畅、合乎逻辑,有理有据。”为了达成这些能力,课本中的文言文逐年增加,高二阶段约占40%;随着年级的提高,选文从侧重一般的记叙文、论说文到侧重文学名著、政论文。在训练方式上,“从要求复述课文内容,到要求理解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再到理解论证层次、逻辑关系和技巧风格”。就知识技能的培养来说,初中指导运用字词典,高中学会查文言辞书和其它常用工具书;初中介绍几本语法修辞知识,高中介绍逻辑知识;初中零散讲文言虚词、句法和文言诗格律,高中作古今词法、句法比较。 <br> 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就语言运用来说,初中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解决用词、造句、使用标点符号、运用一般修辞方法的问题;高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训练。就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写作来说,初中着重训练写作各种记叙文章,训练写作一般的论说文章;高中着重训练写作论说文章和记叙、说明、议论综合表达的文章。”[17]可以说,自1949年以来,这套教科书首次具体详明地分阶段提出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计划。 <br> 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具有初步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对于初高中的阅读写作能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初中阶段,在小学的基础上使学生继续认识生字,掌握较丰富的词汇,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基本上掌握现代语言,作文能够段落分明,语意清晰,用词适当,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字写得端正,不写错别字;并且为获得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使学生继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现代语文,作文能够思路畅达,文理通顺,用词确切;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8] <br> 1963年人教社按照上述教学大纲新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和第二册扉页上署了编者姓名和致谢:“参加本书编辑工作的,有刘国正、鲍永瑞、郭翼舟、王泗原、张传宗等。”“本书在编辑过程中,承何其芳、吕叔湘等同志以及各地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第一册封面彩图印刷,下半页是一副海浪拍打岩石的图画,图画右上角有一轮红日。但自第二册起,封面没有图,只是在淡蓝色纸上印字。 <br> 这套教科书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为编写标准:“语文是一门基本工具课。在中学阶段,语文课应该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文要力求文理通顺,用词确切,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字写得端正,不写错别字。”[19]为了达到这一标准,编者认为切实有效的措施是进行语文基本训练,“主要包括识字、写字、遣词、造句、标点、分段、布局、谋篇”等等。编者将这些训练安排在课后训练和知识短文中。 <br> 這条教科书增加了有关语文基本训练的练习题。第一册平均每课3-4道练习题,共110多题,其中关于正音正字、辨析词义以及遣词造句、背诵改写等基本训练的题目占80%左右。如《古代寓言二则》后面四个练习题,前两个练习题都是关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第一题是“这一课是文言文。文言和现代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用的词不完全一样,例如文言用‘曰,现代语用‘说,文言用‘谓,现代语用‘告诉。”[20]然后然举出“假”“持”“亡”“逆”“畏”“皆”等文言词,请学生用现代语说出。第二题是将四个文言句子改写成现代语。孙犁《白洋淀边》课后四个练习题,有三个都是关于词语的。第三题是:“用词要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表示不同的动作、行为要用不同的动词,表示不同的性质、状态要用不同的形容词,下面各加点的词都用得很恰当,说说这些词分别属于什么词类,为什么用得恰当。”[21]这都表明这套教科书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视。 <br> 这套教科书配合课文安排语法、逻辑、文言词汇和句式等知识及读写知识短文。初中阶段主要讲授语法及应用文写作,共编入了20多篇读写知识短文。第一册的知识短文是《字典和词典》《记叙的要素》《观察和记叙》《材料和中心》《便条和单据》《通知和启事》。第二册有《记叙的详略》《记叙的连贯和照应》《书信》《专用的书信》。第三册有《公约和规则》《说明书》《记录》《读书笔记》。第四册有《详写和略写》《文章的种种表达方式》《计划》,书末附有《语法学习提纲》。第五册有《合同》《表格》《新闻》《对联》。第六册有《黑板报》《广播稿》《计划》《总结》。endprint <br> 此外,各年级课本还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分别安排了不同的训练重点。“初中一年级着重培养记叙能力,二年级着重培养说明能力,三年级着重培养议论能力。高中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年级着重培养比较复杂的记叙能力,二年级着重培养比较复杂的议论能力,三年级巩固和加深各种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课文和基本训练,都是围绕着每个年级的重点来安排的。”[22] <br> 在课文选取方面,这套教材“着重选取那些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的课文(如《纪念白求恩》《为了忘却的纪念》《白杨礼赞》《捕蛇者说》《岳阳楼记》),增选一些历来传诵的名篇(如《爱莲说》),也酌选了一些新出现的好文章(如《荔枝蜜》)。现代文章,思想内容很好而文字有不适合语文教学要求的,做了必要的文章加工。”值得注意的是,这套教材仍然有很重的政治学习的任务:“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教育,进行阶级斗争的教育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3]很多入选的课文都是为了配合这一任务,比如初中第五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是:毛泽东《支持刚果(利)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声明》,《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人民日报》社论)、《<赫鲁晓夫言论>第三集的出版者说明》;第六册最后单元两篇文章分别是《下乡种地,是否“丢人”,“没出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br> 1963年的初中课本加强了对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按不同年级重点学习记叙、说明、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开启了八九十年代的语文课本编排方式的先河。 <br> 1966-1976年间,全国没有统一的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很多编辑下放劳动,没有编新教材。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有一些学校自编教材,还有的学校直接以毛主席语录为教材。选文注重政治性,对语文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不大注重。由于这一时期教材较多,收集不容易,研究起来也有很多困难,所以本文暂不涉及。 <br> 参考文献: <br> [1]《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课后练习,《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1版,1959年4月1版1印,第10页。 <br> [2]《争取一两年内,小麦亩产千斤》课后练习,《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7月第1版1印,第97页。 <br> [3]《民歌四首》课后练习,《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1版,1959年4月第1版1印,第34页。 <br> [4]《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7页。 <br> [5]《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35页。 <br> [6]《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49页。 <br> [7]《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46-47页。 <br> [8]《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右派是反动派》》题注与课后练习,《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10月第2版1印,第64页。 <br> [9]《编者的话》,《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6月第1版1印,第1页。 <br> [10]《编者的话》,《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第1版,1962年11月第2版1印,第1页。 <br> [11]《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右派是反动派》题注与课后练习,《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10月第2版1印,第73页。 <br> [12]《祝福》课后习题,《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11月第2版1印,第121页。 <br> [13]《口技》课后练习题,《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第2版,1962年12月哈尔滨第3印,第115页。 <br> [14]《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课后练习,《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8月第1版1印,第63页。 <br> [15]《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课后練习,《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6月第1版1印,第52页。 <br> [16]《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说明》,《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8月1版1印,第1页。 <br> [17]《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说明》,《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8月1版1印,第2-5页。 <br> [18]《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403-404页。 <br> [19]《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意图》,《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教学指导书(试用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5月1版1印,第1页。 <br> [20]《古代寓言二则》课后练习,《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新编,第一版,第29页。 <br> [21]《白洋淀边》课后练习,《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新编,第一版,第52页。 <br> [22]《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意图》,《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教学指导书(试用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5月1版1印,第4页。 <br> [23]《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意图》,《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教学指导书(试用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5月1版1印,第1页。endprint [https://www.fx361.com/page/2017/1103/2435061.shtml 出处]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1958—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