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影响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返回目录

母亲没有像一些有姿色的女文工团员,嫁高官、享厚禄,而是和少时相识,出身经历相同,职位卑下的创作员相濡以沫,厮守终生。
父亲被转业连降数级,重新从《作品》编辑部见习编辑做起,拜老诗人陈芦荻为师,靠勤奋和悟性,在广东文学界站稳脚跟,新诗旧诗皆能,散文、小说、评论亦精,不靠资历军功,成为专业作家、资深编辑。父亲一生培养发掘省内诗人作家无数,鼓励作育各地文学创作团体无数,湛江的“红土”、粤北的“五月”、粤东的“潮声”;海南的诗群、深圳特区的文学萌芽。一步步扎实走来,一步步的春华秋实。
父母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也没资格躺,重新开始,从头学习,成一方专家,比同辈行政干部、行政领导、党委领导,要干净自尊自为得多,值得后辈尊敬得多。
他们来自“反动家庭”,却参加革命行动;参加革命,却留恋文化;投身军事斗争,仍做文艺工作;是胜利者的一份子,却受到不信任不公正对待;参加革命的利益分配,却受到发展的限制;能参予机要军情,却屡屡遭到政治审查。
互相矛盾的历史因素、家庭背景、文化素养,自身经历、自我反省,使我的思想轨迹异于同辈,异于常人。常遇知音而半途分道,多有反叛而少友同行。混于狼群而惊咤狼性之狠恶,杂处羊群而不屑羊意之琐碎。非驴非马、非禽非兽,真有“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之叹。
高知后代视我异类,革命后代视我反叛,建政受益群体视我忘本砸锅,受压迫歧视地富反坏右后代视我为世仇。我身上既有文人的不羁,又有军人的无畏;既有革命的热情,又有人性的怜悯;既有私利的桎梏,又有为公的浩然。何处为根本?只有一条,固守人性,非分勿逾,将心比心,与人为善。人有千差万别,诉求千奇百怪,求同存异,妥协求同,双收共赢,方为人间正道。人不走极端,路不择邪恶,寻求最大公约数,消弭族群裂隙,才能使人类走向文明。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