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疾风知劲草 亮节感人深

添加367字节, 2021年4月20日 (二) 13:55
无编辑摘要
消息传到北京师大附中,师生们极不情愿,纷纷到教育部、北京市,请求留住胡一声校长,并陈述种种理由,认为胡一声不能离开北京师大附中。因为是中央侨委决定,教育部、北京市无法改变,只能放行。北京师大附中开了一次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欢送胡一声大会,会后拍下合影,这次欢送会令许多师生几十年后仍然记忆如新。
[[文件:胡一声06胡莉雄08.jpg|900px1200px]]
大姐胡莉娜回忆:“24年后的1979年,我在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人事室干部杜淑贞是北京师大附中毕业生,因为处理文化大革命那些不实之词的人事材料,她翻阅了人事档案,发现我的父亲原来就是她敬爱的胡一声校长,喜出望外,立即打电话找我莉娜到人事室一谈;两人见面后,杜淑贞干事说,你的父亲就是胡一声校长。胡校长是我们非常尊敬的校长,我们同学聚会时常常怀念他,他在师大附中的形象一直记在我们心里。今天请你来,主要是想问问胡校长近况如何?杜淑贞干事回忆1955年欢送会的情况时说,那次欢送会可以说全校师生几乎都流下了眼泪,“胡校长不能走”“胡校长欢迎您再回来”的喊声响彻校园上空,那种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场景,令人终生难忘。”
入住补校,我每天步行穿过公路,沿着旧铁路郊野北行,入读华师附小二年级,亲眼目睹了当年补校旧址(现在的暨南大学)开山劈岭,建成礼堂、教工宿舍、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从1955年建校,到1958初具规模。当年大批华侨青年和港澳青年向往繁荣日上的新中国建设,蜂拥而至归国求学。
 
[[文件:胡一声07.jpg|right|600px]]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中侨委决定在广州复办暨南大学,而且要求当年开学、上课。这可急得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原省委书记陶铸团团转,组员胡一声以他特有的舍小家全大家的大公无私精神,敬献良策,提出以一条(对着华师附中校门的)马路为界,把自己亲自建设的补校划分成两半的方案得到实施。于是就有了整整七年华侨补校和暨南大学两校没有围墙之隔,只有一条路为界,并存相邻的校史,直到1965年华侨补校受命搬迁到瘦狗岭。
1970年2月,林彪口头通知“撤销暨南大学”;3月广东省革委会正式下发“撤销暨南大学”的通知,限三天时间,所有暨大教职员工必须全体撤离,被安顿到其他院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搬迁入驻。
 
[[文件:胡一声08-1.jpg|center|900px]]
 
左图:胡一声在1955年创建的广东华侨补习学校办公楼前留影。1958年复办暨南大学后,学校办公室也设在此楼内。这是暨南大学目前仅存的老办公大楼。
 
右图:1955年,父亲胡一声带我在华侨补校办公楼南侧翼留影
1978年国务院批准复办广州暨南大学,但是军医大仍然占据校址,迟迟不愿搬离。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七七届大学生,全国各大学统一都在78年春节后,入学开课了,唯独原暨南大学教师和干部还不能回迁,复办招生工作无法开展。不久,全国政协召开会议,增选父亲胡一声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和暨南大学另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曾昭科联名在会议上提案,提出复办暨南大学迫在眉睫,军医大应尽快撤出暨大校园,《羊城晚报》特予头版刊载此消息。胡一声借在北京开会机会,设法面见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元帅汇报。叶帅当即拍板:当年限你们三天内狼狈撤离暨大,我现在下令他们两周内腾空校园还给你们,军医大另拨校址新建。暨大得以复办,我们家也从华南师范学院搬回到暨南大学宿舍。
行政员、groupone、管理员
16,816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