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6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当年11月16日,暨南大学在校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
[[文件:胡一声10.jpg|center|900px]]
1978年6月9日,暨大举行“庆祝叶剑英为暨南大学题写校名”仪式,廖承志(左十一)和领导、教授留影纪念。前排左二是胡一声。
90年代后期,地处瘦狗岭的原广州归国华侨补校更名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文件:胡一声11.jpg|center|900px]]
这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办公大楼
补校的创办和暨南大学两次复办,父亲胡一声功不可没。
1978年,胡一声平反后,来看望他的校友络绎不绝,远在山西、海南甚至海外的都有,校友们漂洋过海回广州看望他,胡一声遂又建议恢复“广州加影华中校友会”,得到大家的响应。经校友周力达、黄洁积极热情地寻找联络,联系上国内外校友一百多人,建立了标明有各自住址电话的通讯录,加影华中国内校友会于1983年在广州暨大召开了。
[[文件:胡一声12.jpg|center|900px]]
1984年春节,胡一声(二排左四)和夫人钟秀英(二排左二)与加影华侨中学师生欢聚
经过多次政治运动浩劫,有幸活下来的人,再次见面无不激动万分,热泪横流,发言滔滔不绝。会议选举了新校友会领导机构,一致推选老校长为名誉会长。会后,编辑出版了加影华中建校52周年特刊。以后还陆续出版了17期会刊,担任会刊编辑出版的校友,既出钱又出力,毫无怨言地把25周年、35周年、52周年的加影华中纪念特刊和后来的17期校友通信,广泛发送给全国各地和国外的华侨中学校友,这些刊物有许多回忆当年革命的文章,充分证实了加影华中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领导下,在国外特别复杂条件下,成功创办的一所革命学校;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胡一声的办学思想,与后来的延安陕北公学、抗大是一致的。从这里走向社会的师生,大多数都是能文能武钢铁般的战士。他们不论在国内国外,不管是战时还是平时,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坚持爱国、爱乡、爱校、爱集体、爱战友的初心,经得起考验。许多校友把在加影生活学习的那一段经历视作光环,视作前进的动力。“广州加影华中校友会”会刊出版后,许多侨友非常珍爱这些小册子,有的甚至用这些小册子证明自己清白之身,清洗了那些虚妄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不白之词,还原了自己的英雄本色;还有的师生重新为逝去的为革命献身的校友补办烈士证明,为健在的年老体弱的校友们,办了应得的革命工龄,和离退休证明。
[[文件:胡一声13.jpg|center|900px]]
1987年10月,举行广州新马侨友会成立二周年大会,坐排左三钟秀英、左五胡一声
黄洁当年的致公党秘书长,是华中的学生后来又成为教师,父亲通过她大力支持1986年成立广州新马侨友会,这是目前广州民政局唯一注册的社团组织。父亲胡一声是第一届新马侨友会的顾问。
父亲身体力行,回忆反思书写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党史资料,因此受到胡耀邦同志称赞,点名要他参加一九八一年八月十日至二十日党中央在北京第一次召开的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会后留他在北京军事科学院专心书写党史资料。他写的党史文章多次在党的刊物上发表,对早期粤东革命史有极为客观冷静的回忆,对后来党中央把粤东革命根据地列入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
[[文件:胡一声14.jpg|center|900px]]
“纪念东江苏维埃政府暨红十一军成立五十五周年”纪念大会全体人员合影。前排左十:胡一声
1985年5月1日,父亲参加了在丰顺县汤坑召开的“纪念东江苏维埃政府暨红十一军成立五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他的发言再次阐明了粤东人民的历史贡献。会后,因为天气原因,他未能再上九龙嶂顶,在山脚下的九龙村小学住了一晚。他对随行人员,关于如何纪念九龙嶂的革命精神做了嘱托,中心意思是把九龙嶂地区建设成为红色+绿色旅游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