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6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5}}
[[文件:赵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1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1.pngjpg|600px]]<br>
▲ 七十年代,广东惠州,忙碌的公社女社员
<br>
[[文件:赵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2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2.jpg|600px]]<br>
<br>
▲ 八十年代,广东汕头,一家人晚上看电视
赵紫阳调回广东几年后,重新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后又调四川省当第一书记。后来,又是蔡秘书告诉我,赵到四川,依然是多数时间下乡,不多久就走遍了四川。他推广广东的经验“联系产量责任制”,大大地调动了四川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提高,恢复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形成了“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的佳话,对这样的赞誉,赵紫阳当之无愧。
<br>
[[文件:赵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3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3.jpg|600px]]<br>
<br>
▲ 六十年代,广东连县某公社社员在田间开会
由于赵紫阳很有耐心听取大家意见,鼓励下面畅所欲言,从不对人吹胡子瞪眼,更不给人扣帽子,所以,当时的东莞县委书记林若,佛山书记杜瑞芝、专员杨德元、张勋甫,汕头书记刘俊杰,惠阳书记原鲁、李富林,还有顺德勒流公社黎子流,南海大沥公社陈贤芳,中山县委谢明仁等等,都很乐意与他谈心,对他讲真话。在这些地方干部眼里,赵紫阳既是省领导,又是知心朋友。赵也认为珠江三角洲的干部有独特优点。他曾对我们说,珠三角的干部思想活跃、开放,语言丰富、生动。他还曾针对这些干部文化不高但能干的特点,戏称他们是“不学有术”。
<br>
[[文件:赵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4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4.jpg|600px]]<br>
<br>
▲ 1973年,广东新会,大鳌公社技术员在田间研究水稻
因为这样,库充大队的干部和农民都很怀念赵紫阳。1982年9月18日,库充大队的新老干部和老贫农陈二妹等31人(吴才添已去世),还一起到北京看望赵紫阳。《羊城晚报》当时还做了报道。赵紫阳与群众的关系,从来都是亲密自然的。1989年,赵紫阳下来后,库充大队的所有干部和陈二妹见到我时,都同声嘱托,一定要替他们向赵书记问候,祝他健康长寿。赵紫阳在库充大队的往事已过了三十多年了,库充人仍然关心、怀念着他。
<br>
[[文件:赵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5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5.jpg|600px]]<br>
<br>
▲ 六十年代,广东连县东陂公社社员在田间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