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伟东论文《清华附中高631班》第一章

添加12,908字节, 2024年5月19日 (日) 11:47
无编辑摘要
当时我们进行入学教育的时候,主要不是入学教育,主要是清华大学的反右教育。清华
大学反右教育主要有几个工作,一个是报告,一个是校史展,或者说反右展。基本上奠定了
(注5)<br>
周鸿钧:别后始识君:邢家鲤同志逝世周年忆语,未刊稿 a;这个“三级跳”的另一个说法由阎阳生提供:从 1960
年开办高中用三年时间到 1963年,第一批毕业生就要达到北京市一流学校:再三年到 1966年,以预科毕业生成
为全国名牌学校;再三年,到 1969年,以奥林匹克科目竞赛成绩跻身世界名校的行列。阎阳生,2008b。<br>
我们什么思想呢,就是说你恐怕反对基层党组织就是反党的这种意思。以至于到后来看到老
兵反对学校的政策,反对党支部或是党总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也是那时候通过这种反右
舞爪的那种攻击者,其他像黄万里这种人就是爬在阴沟里攻击党的那种人,把这些人丑化的
不行。(何书伟访谈)<br>
与此同时,随着 1962 年秋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开始重新提出要注意阶级斗争6,阶级出身问题在年秋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开始重新提出要注意阶级斗争(注6),阶级出身问题在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被突出强调,学校里考学升学也受到出身影响。在清华附中同学中间流传着某
人因为出身问题没让考大学,某人因为家里是右派坏分子没让上高中等,各种小道消息都有,一
就没让他上大学,换句话说,你想刘延东都考上清华大学了,他比刘延东棒得多,那他还不
上清华大学啊。<br>
(注6)<br>
国内意识形态的变化。1957 年反右后,整体社会气氛发生巨大变化,对于知识分子的社会评价完全翻转,右派
成为一个有巨大威慑力的污名符号,令所有人闻而生畏。1959 年庐山会议继续了 1958 年反右的错误,通过对彭德
怀的批判继续打击各种异见,在全党和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肃杀的气氛,没有人敢于公开提出不同于党中央政策的
意见,全国上下都以执行党中央的决议为旨归。即便是 1959 年当年就发生了大饥荒,而且随后的两年全国性的饥
荒一直延续,全党也没能适时反思。但是巨大的社会灾难还是对社会发展的信心造成巨大影响,“多快好省”地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不得不慢了下来,而到 1962 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经刘少奇据理力争,暂时调整了社会
经济政策。可是历史的发展绝无一帆风顺,时代的巨轮仍行驶在“历史的三峡”中,不免多灾多难。就在经济调
整初现成效,全社会生产恢复,人民信心重新鼓荡之际,毛泽东决定重提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
月讲、年年讲”。<br>
为培养人民群众养成共产主义道德,为革命奉献自己的每一分光和热,甘做革命的螺丝钉,1963 年,毛泽东
通过题词的方式,号召全社会向部队的青年英雄雷锋学习,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雷锋运动。在个人和社会、集
体的关系上,强调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批判个人享乐,颂扬无私奉献,牺牲个人利益服务以于革命的大目标。
国际形势。从 1956 年苏共 20 大报告发表之后,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苏两国、两党,毛泽东
与苏共的意识形态分裂越来越明显,终于在 1963 年公开决裂,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论战。1963 年 6 月 17 日,人们
日报在头版发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63 年
3 月 30 日来信的复信》,“这样,在全世界共产党人面前,就明摆着两条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一条是
苏共中央 3 月 30 日给中共中央来信中所阐释的他们所主张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一条是中共中央 6 月 14
日给苏共中央的复信《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中所阐释的总路线”(吴冷西,591)。通过与苏联的
论战,毛泽东之意图在于带动全民思考和讨论,何为社会主义,何为修正主义,提醒全党、全民警惕资本主义修
正路线在国际范围内代替社会主义道路,并由此把反修防修引向国内的政治斗争。<br>
1960 年代前期,因为毛泽东的强调,反修防修、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极左思潮逐渐在社会思
想中占据主流。在整个社会认识中,一个超越家庭、血缘的阶级革命伦理慢慢形成,这个伦理的
至更靠前,但是你普通班不能没有好学生啊,就把这些人搁在普通班了。那熊钢更有意见了,
凭什么我不能在预科班啊。革干子弟凡是不在预科班的,都有意见啊,包括唐新斌就有意见
(注7)<br>
关于预科班的前景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同学认为是直接就上清华大学,有的同学认为不一定。从制度设计来说,
设立预科班是要为中学和大学教育衔接探索一条道路,预科学生毕业后,应参加统一考试,成绩合乎录取标准者,
试办预科的学校可以优先录取(卜伟华,1999)。但是当时的教导主任在后来的回忆中也声称,“1966 年那时的
预科是要直接上清华大学的(阎阳生,2008a)。”可见,关于预科直升大学的说法并非望风捕影。
<br>
啊,凭什么我不去预科班啊?所以还没等文化革命呢,这些人就因为利害原因,对学校就有
意见了。<br>
领导一方面要坚持阶级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的策略上却无法做到圆融,照顾到两个群体的利益:
红色群体的阶级利益,平民家庭出身同学的表现奖励。这个结构性矛盾等待一个最终爆发的机会。<br>
 
注释:<br>
1、朱学勤指1968 年前后的高中生:“他们与现在电视、电影和小说中描述的红卫兵很不一样,至少不是打砸抢一类, 而是较早发生对文化革命的怀疑,由此怀疑又开始启动思考,发展为青年学生中一种半公开半地下的民间思潮。” 朱学勤把这群人称为“思想型红卫兵,”“或者更中性一点,称为‘68 年人’。”朱学勤,1999:184。<br>
2、高631班班号意思为1963级高中1班。 <br>
3、所见原文如此。<br>
4、按:当时为师大女附中。<br>
5、周鸿钧:别后始识君:邢家鲤同志逝世周年忆语,未刊稿 a;这个“三级跳”的另一个说法由阎阳生提供:从 1960
年开办高中用三年时间到 1963年,第一批毕业生就要达到北京市一流学校:再三年到 1966年,以预科毕业生成
为全国名牌学校;再三年,到 1969年,以奥林匹克科目竞赛成绩跻身世界名校的行列。阎阳生,2008b。
<br>
6、国内意识形态的变化。1957 年反右后,整体社会气氛发生巨大变化,对于知识分子的社会评价完全翻转,右派
成为一个有巨大威慑力的污名符号,令所有人闻而生畏。1959 年庐山会议继续了 1958 年反右的错误,通过对彭德
怀的批判继续打击各种异见,在全党和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肃杀的气氛,没有人敢于公开提出不同于党中央政策的
意见,全国上下都以执行党中央的决议为旨归。即便是 1959 年当年就发生了大饥荒,而且随后的两年全国性的饥
荒一直延续,全党也没能适时反思。但是巨大的社会灾难还是对社会发展的信心造成巨大影响,“多快好省”地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不得不慢了下来,而到 1962 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经刘少奇据理力争,暂时调整了社会
经济政策。可是历史的发展绝无一帆风顺,时代的巨轮仍行驶在“历史的三峡”中,不免多灾多难。就在经济调
整初现成效,全社会生产恢复,人民信心重新鼓荡之际,毛泽东决定重提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
月讲、年年讲”。<br>
为培养人民群众养成共产主义道德,为革命奉献自己的每一分光和热,甘做革命的螺丝钉,1963 年,毛泽东
通过题词的方式,号召全社会向部队的青年英雄雷锋学习,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雷锋运动。在个人和社会、集
体的关系上,强调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批判个人享乐,颂扬无私奉献,牺牲个人利益服务以于革命的大目标。
国际形势。从 1956 年苏共 20 大报告发表之后,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苏两国、两党,毛泽东
与苏共的意识形态分裂越来越明显,终于在 1963 年公开决裂,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论战。1963 年 6 月 17 日,人们
日报在头版发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63 年
3 月 30 日来信的复信》,“这样,在全世界共产党人面前,就明摆着两条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一条是
苏共中央 3 月 30 日给中共中央来信中所阐释的他们所主张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一条是中共中央 6 月 14
日给苏共中央的复信《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中所阐释的总路线”(吴冷西,591)。通过与苏联的
论战,毛泽东之意图在于带动全民思考和讨论,何为社会主义,何为修正主义,提醒全党、全民警惕资本主义修
正路线在国际范围内代替社会主义道路,并由此把反修防修引向国内的政治斗争。<br>
7、关于预科班的前景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同学认为是直接就上清华大学,有的同学认为不一定。从制度设计来说,
设立预科班是要为中学和大学教育衔接探索一条道路,预科学生毕业后,应参加统一考试,成绩合乎录取标准者,
试办预科的学校可以优先录取(卜伟华,1999)。但是当时的教导主任在后来的回忆中也声称,“1966 年那时的
预科是要直接上清华大学的(阎阳生,2008a)。”可见,关于预科直升大学的说法并非望风捕影。<br>
8、见《60 年代中苏论战材料》,<br>
9、关于接班人的条件,该文列举:<br>
他们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的挂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招牌的修正主义者。<br>
他们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在国内为一小撮资
产阶级特权阶层的利益服务,在国际为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利益服务。”<br>
他们必须是能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
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反对过自己意见并且意见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但是,永远要
特别警惕像赫鲁晓夫那样的野心家和阴谋家,防止这样的坏人篡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br>
他们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必须养成善
于听取群众意见的民主作风。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专横跋扈,对同志搞突然袭击,不
讲道理,实行个人独裁。<br>
他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而决不能像赫鲁晓
夫那样,文过饰非,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归于别人。<br>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
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br>
在个人和社会、集体的关系上,强调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批判个人享乐,颂扬无私奉献,牺牲个人利益服务
以于革命的大目标(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1964)。<br>
在此前的一次内部讲话上,毛泽东提出了培养革命接班人的五个条件:第一条,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
主义;第二条,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第三条,要能团结大多数人;第四条,要讲民主;第五条,有了错误要做
自我批评(毛泽东,1996:85-87)。<br>
10、指郑光召。“某狗”是文革时红卫兵对被批斗的校领导和右派学生的蔑称,后来保留在同学圈子里成为该人的“外
号”。<br>
11、卜大华的回忆也可作为旁证。他们班(预651)就是在干部子弟的舆论要求下,在改选班委会的时候,通过选举
的方式,使得“当选的人与我们的设想大体一致(秦晓鹰,1993:4)。”所谓的“大体一致”,卜大华在近 20 之后
揭开了谜底:他们提出骆小海当班长成功了,但是,“原来准备选我当团支部书记。后来学校让我到学校工程兵队
去当队长,说你当了学校的干部,就不要再兼班里的干部了。这是学校对我们的反制,他们不想都按我们的意图
去做。于是在确定团干部的时候,他们来了这么一招(卜大华,2011:30)。”<br>
12、邱大鹏个人的情况比较复杂,他是谢觉哉夫人王定国的侄子,从小生活在谢家。其父亲为抗美援朝部队转业干
部,有过国民党部队工作经历。此事文革后不知为何被同学得知,因为这一段的历史,其父被说成是国民党反动
派,王即无法以干部子弟身份活动。据晁天峰回忆,邱大鹏在文革前与干部子弟关系就并非十分融洽,曾经因为
言语不当跟齐毅初发生口头争执:袁父从北京调动到济南工作,王评论说“京官外调,贬值了”,引起了齐毅初的不满。<br>
13、此处经向多人询问,都没有王被免职的印象,也有人分析即使有这件事也只是一小段时间,没有产生继任者,
王就又再次当选。<br>
14、1990年万邦儒在家中接受印红标老师访谈,访谈录音由印红标老师提供,引文由笔者根据录音整理。笔者对印红标老师深表感谢!
15、1969其中一人为工人子弟林宝才,他自己回忆是到农场后年入团,戴建中认为记忆不确:戴在中学时的入团联
系人即为刘,证明其在当时就是团员。<br>
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
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不然的话,让地、富、
反、坏、牛鬼蛇神一齐跑了出来,而我们的干部则不闻不问,有许多人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被敌人腐蚀侵
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许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被敌人软硬兼施,照此办理,那就不要很多时
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
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请同志们想一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情景啊!”
1963 年 9 月 27 日,毛主席在这样工作会议上说:“……反修也要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文学、艺术、喜
16、641、预 642 班,据两班同学回忆,几乎都相比于本校其他班级,本班团员比例确实较低:如与本班同年级的预
是团员;下一级的预 651 班 48 个同学中在高二的时候就已经有 40 人是团员(卜大华,2011:30)。<br>
17、关于这次活动的背景,清华附中老师周鸿钧总结:<br>
1964 年秋冬在学校开展文艺战线修正主义批判的社会背景。<br>
1963 年,5 月 9 日,毛泽东对干部参加劳动的 7 份材料做了批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剧、电影等等都应该抓一下。”<br>
1963 年 9 月 6 日至 1964 年 7 月 14 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连续发表九篇批判“苏修”的文章。<br>
1963 年 12 月 12 日,毛主席对一份报告批示:“各种文艺形式——喜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
歌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很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br>
1964 年 6 月 8 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在批判学校教育存在不良现象后指出,我们这
个国家有三分之一的学校不掌握在我们手里,掌握在敌人手里。如果出了赫鲁晓夫怎么办?中国出了修正主义的
中央,各省要顶住。<br>
1964 年 7 月 4 日,毛泽东对毛远新谈话,批判了大学教育的种种不良现象,指出:“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
课……”毛主席在谈到苏联是修正主义当权,是资产阶级当权后说:“我们也有资产阶级把持政权的,有的生产队、
工厂、县委、地委、省委都有他们的人。有的公安厅副厅长也是他们的人。文化部是谁领导的?电影、喜剧都是
为他们服务的,不是为多数人服务的。”<br>
1964 年 8 月 14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根据康生的指令,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写了《关于公开放映和批判“北国江
南”、“早春二月”的请示报告》,8 月 16 日,毛主席对此报告进行批示:“不但在几个大城市放映,而且应该在几
十个至一百多个中等城市放映,使这些修正主义教材公之于众。可能不只这两部电影,还有别的,都需要批判。”
批判的过程是:1964 年 8 月下旬,暑假即将结束,清华附中万邦儒校长及其他领导,召开部分文史政教研室
座谈会,布置和组织学生利用课时对文艺领域内“修正主义”倾向进行批判的问题。万邦儒说,这项工作是根据
上级指示安排的,现在“苏联变修了”,“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教训实在惨重。我们在文艺领域批判“修正主义”,
也是“批修、防修、反修”的一部分,革命青年应当投身这个伟大斗争中。况且毛主席对现今的中学教育十分不
满,这次大批判,是个很好的结合点,可以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学生们可以通过大批判使政治嗅觉更灵敏,学会
搜集资料,深入思考,反复学习文件,形成辩论,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万邦儒指示,最近发表的《九评》,
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九月份全校师生将要认真学习讨论,武装头脑,提高战斗力。<br>
教师先学习。当时学校教师每周四下午四个小时的政治学习绝对“雷打不动”,偶尔占用一些周六下午或平时
晚上时间,认真通读《九评》,重点段落逐句读和讨论,有时听学习文件的辅导报告。1964 年国庆节后,万邦儒又
一次召集有关干部和教师回开会,拍板定案:拿《北国江南》《早春二月》开刀,先放映电影,之后进行批评。语
文、政治、班会课时统筹安排,为了不影响教学计划,暂定语文课抽 2 课时,政治、班会各 1 课时,任务紧课时
不够可以临时用历史课 1 节课。在开展大批判的同时,探讨文科教学改革问题。<br>
程序上是先看电影,课上教室辅导,学生编列批判提纲,小组开会批判,全班开会批判,最后每个同学上交
一篇自己最满意的批判文章。<br>
这次批判活动,算上准备时间,前后断断续续 3 个多月,占用近 40 课时,每个同学写出批判文章不少于 3 篇。
12 月份,收集同学好文章几百篇,准备展览、订成册,出文集,恰巧《新清华》报编辑到附中,发现了这批文章,
便选了一部分,于 1965 年 1 月 9 日出了专刊(共青团专刊)。<br>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像清华附中那样大张旗鼓地批判文艺上的修正主义的中学,在全国也很少。<br>
清华附中的批判主要针对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校方建议批判材料短篇小说《打狗》,还让学生浏览
全套语文课本寻找批判对象。<br>
在《新清华》(共青团专刊)发表的批判文章有:<br>
韩军(高中一年级):《坚决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从银花身上看到的》,史铁生(初中三年级)(按:
有误,初中一年级)《革命青年应该怎样看待“北国江南”》,刘传慷(高中三年级):《从<打狗>看作者的思想实质》,
周舵(高中一年级):《批判<养花>》,温琳(初中二年级):《对<春>的看法》,石宏敏(预科一年级)(按:高二):
《评<荒芜了的花园>》,刘泽彭(高中三年级):《<容纳>还是<排斥>——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文章
多以革命的阶级观点进行分析。<br>
见:周鸿钧:追随潮流的大练兵:批判修正主义,未刊稿 b。<br>
18、1966年海淀区运动会清华附中男子高中组参赛名单(部分):(人民大学赛场)<br>
100米:何志安 、郑光召、景晓东、戴贤远(高一<br>
200米:范春华、何志安、刘会军、王东辉<br>
400米:景晓东、范春华、庄平、徐茂魁<br>
800米:葛万水、徐建业、王富生<br>
1500米:葛万水、徐建业、唐承功<br>
110米中栏:陈建华、叶乐山、何解放<br>
200米低栏:陈建华、张少波、何解放<br>
4×100米接力:何志安、范春华、景小东、郑光召<br>
跳高:陈小悦、朱果力、刘日伦、田力<br>
跳远:戴贤远、杨磐<br>
三级跳远:陈小悦<br>
铅球:郑光召、李爽<br>
铁饼:李爽、陈大勇<br>
标枪:徐重远、吴光华、邱大鹏<br>
手榴弹(掷准):吴光华<br>
三项全能:陈多丹、戈斌、王勃<br>
(资料来源:陶文牛:田径为基础 速度为纲:1963-1966年清华附中田径运动发展回忆,2012,未刊稿。)
经多位同学回忆,确定本名单中干部子弟为:景晓东、庄平、天力、李近溪、王勃、唐承功;张少波养父为
泰共人士,邱大鹏情况见前注;其余为非干部子弟。<br>
19、1964年有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br>
 
[[李伟东论文《清华附中高631班》目录|返回]]
行政员、groupone、管理员
16,816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