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附中红卫兵纪事(三)

添加1,317字节, 2018年9月6日 (四) 02:57
无编辑摘要
'''自在犹在,自为难为的附中红卫兵'''
1967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当中所谓夺权的“一月风暴”,从那时起,中学红卫兵明显已慢慢不再像文化大革命初期那样是冲锋陷阵的主角,而大学的各种组织日益成为了掌控舆论的主角,工人的各种组织,则日益成为了左右一个地区形势的主角了。“附中红卫兵”成立之初的组织核心成员,对那时的“中央文革”主要成员的许多指示、讲话越来越听不明白,逐渐心存疑虑和戒备;对文化革命今后运动的走向越来越感无法分辨,用蔡晓彦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已无能力去统一大家的思想与行动了”。故而,无论周围的人怎么劝说,蔡晓彦、李重明,全都不再“抛头露面”了。从此以后,“附中红卫兵”的“自在”,主要表现为每个人、每个小的组织不受任何外界组织、人物左右或控制的独立存在;“自为”则表现为每个人、每个小组织的独立思考地表现自己的主张。因而,这样的“自为”,面临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各种“指示”的干扰,可想而知,是何等的艰难!1967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当中所谓夺权的“一月风暴”,从那时起,中学红卫兵明显已慢慢不再像文化大革命初期那样是冲锋陷阵的主角,而大学的各种组织日益成为了掌控舆论的主角,工人的各种组织,则日益成为了左右一个地区形势的主角了。“附中红卫兵”成立之初的组织核心成员,对那时的“中央文革”主要成员的许多指示、讲话越来越听不明白,逐渐心存疑虑和戒备;对文化革命今后运动的走向越来越感无法分辨,用[[用户:蔡晓彦|蔡晓彦]]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已无能力去统一大家的思想与行动了”。故而,无论周围的人怎么劝说,[[用户:蔡晓彦|蔡晓彦]]、[[用户:李重明|李重明]],全都不再“抛头露面”了。从此以后,“附中红卫兵”的“自在”,主要表现为每个人、每个小的组织不受任何外界组织、人物左右或控制的独立存在;“自为”则表现为每个人、每个小组织的独立思考地表现自己的主张。因而,这样的“自为”,面临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各种“指示”的干扰,可想而知,是何等的艰难!
'''军训复课 形同虚幻'''
1967年4月初曾经发生了一次华侨补校部分人冲击附中的事件。
1967年4月11日夜里,大部份人已经入睡了,突然华南师院附中学生饭堂和初中学生宿舍的院墙方向传来刺耳的喊杀声。这里不知是何时、因何事发生了冲突。军训团的干部战士,蔡晓彦、陈立波等住的离此处近一些,率先赶到了事发地点,住在高中宿舍那边的同学也陆续有人跑了过来。院墙外挤满了广州市华侨补习学校的的人,约有百十号人,声称是院内有人砸伤了他们的人,要冲进院内抓“凶手”。不论军训团的同志怎样劝解,就是不依不饶,不断地向院墙里发起冲击。附中那时的院墙,下半身是砖砌的整体墙,上半身是砖砌的图案,极易攀爬,却也极不牢靠。墙外攀爬的人一多,有两三米的一段院墙整个就向外坍塌了,砸伤了外面华侨补习学校的的人。这下可不得了啦,喊杀声更盛,冲上来的人更凶狠,有的手持棍棒,有的拿着弹簧锁。院子里的初中小同学也嗷嗷吵着要向外冲。这时蔡晓彦、陈立波和军训团的干部战士领着张克诚、张威等一些大个子高中同学,手挽手在前面结成了一道人墙,硬是将两边的人隔开。在这当中,蔡晓彦见到一位不知是什么地方钻出来看热闹的女子,被华侨补校的一伙人围在中间,似有不礼貌的动作,便带着两三个人硬挤了过去,把那位女子拖了出来,劝她赶紧离开。当晚这种局面相持到下半夜,墙外冲击的人才悻悻离去。军训团立即想法把墙补修好。1967年4月11日夜里,大部份人已经入睡了,突然华南师院附中学生饭堂和初中学生宿舍的院墙方向传来刺耳的喊杀声。这里不知是何时、因何事发生了冲突。军训团的干部战士,[[用户:蔡晓彦|蔡晓彦]]、[[用户:陈立波|陈立波]]等住的离此处近一些,率先赶到了事发地点,住在高中宿舍那边的同学也陆续有人跑了过来。院墙外挤满了广州市华侨补习学校的的人,约有百十号人,声称是院内有人砸伤了他们的人,要冲进院内抓“凶手”。不论军训团的同志怎样劝解,就是不依不饶,不断地向院墙里发起冲击。附中那时的院墙,下半身是砖砌的整体墙,上半身是砖砌的图案,极易攀爬,却也极不牢靠。墙外攀爬的人一多,有两三米的一段院墙整个就向外坍塌了,砸伤了外面华侨补习学校的的人。这下可不得了啦,喊杀声更盛,冲上来的人更凶狠,有的手持棍棒,有的拿着弹簧锁。院子里的初中小同学也嗷嗷吵着要向外冲。这时[[用户:蔡晓彦|蔡晓彦]]、陈立波|]]和军训团的干部战士领着张克诚、张威等一些大个子高中同学,手挽手在前面结成了一道人墙,硬是将两边的人隔开。在这当中,[[用户:蔡晓彦|蔡晓彦]]见到一位不知是什么地方钻出来看热闹的女子,被华侨补校的一伙人围在中间,似有不礼貌的动作,便带着两三个人硬挤了过去,把那位女子拖了出来,劝她赶紧离开。当晚这种局面相持到下半夜,墙外冲击的人才悻悻离去。军训团立即想法把墙补修好。
第二天,4月12日一早,就见华侨补习学校的人排着大队操来,队伍的头已经到了附中的大门口,队伍的尾巴还在附中西面通往华南工学院的大路上,足有七、八百人之众。这帮人来势汹汹,排在队伍前面的全是些精壮汉子,手中不乏“武器”。蔡晓彦立即叫人将附中的大门紧闭,交待院内的初中小同学不可造次。自己带了几个高中的同学站在大门前,高声阻止对方的人继续向前行进。此时,蔡晓彦想起前几日《参考消息》上有一则消息报道说:面对着印尼当局反华排华的浪潮,不少印尼华侨选择了返回祖国的道路。为了阻挠印尼华侨回大陆,台湾当局的情报部门指令,要其间谍一方面在大陆内地挑起事端,让华侨同胞与大陆人民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又要在印尼华侨当中渲染所谓大陆的“恐怖气氛”。便让李为民急就了几句按语,大致是说,爱国华侨千万不要受人蛊惑,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举动。完了赶紧找人连消息带按语抄成大字报贴在学校大门口,同时让学校广播站反复的播放。也不知道是不是这点玩意真的发挥了作用,反正是华侨补习学校的大队人马见到和听到这则消息及按语后没多久,就由附中大门撤退了,掉头去了市区里,此后也在没有来骚扰附中了。事隔几十年后,蔡晓彦戏称此事为:“一袭大字报,退走寻衅人。”第二天,4月12日一早,就见华侨补习学校的人排着大队操来,队伍的头已经到了附中的大门口,队伍的尾巴还在附中西面通往华南工学院的大路上,足有七、八百人之众。这帮人来势汹汹,排在队伍前面的全是些精壮汉子,手中不乏“武器”。[[用户:蔡晓彦|蔡晓彦]]立即叫人将附中的大门紧闭,交待院内的初中小同学不可造次。自己带了几个高中的同学站在大门前,高声阻止对方的人继续向前行进。此时,[[用户:蔡晓彦|蔡晓彦]]想起前几日《参考消息》上有一则消息报道说:面对着印尼当局反华排华的浪潮,不少印尼华侨选择了返回祖国的道路。为了阻挠印尼华侨回大陆,台湾当局的情报部门指令,要其间谍一方面在大陆内地挑起事端,让华侨同胞与大陆人民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又要在印尼华侨当中渲染所谓大陆的“恐怖气氛”。便让李为民急就了几句按语,大致是说,爱国华侨千万不要受人蛊惑,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举动。完了赶紧找人连消息带按语抄成大字报贴在学校大门口,同时让学校广播站反复的播放。也不知道是不是这点玩意真的发挥了作用,反正是华侨补习学校的大队人马见到和听到这则消息及按语后没多久,就由附中大门撤退了,掉头去了市区里,此后也在没有来骚扰附中了。事隔几十年后,[[用户:蔡晓彦|蔡晓彦]]戏称此事为:“一袭大字报,退走寻衅人。”
就在这段时间的前后,蔡晓彦等人完全停止参与社会上任何派别的活动,困惑与彷徨促使他们去读书思考。由蔡晓彦发起,陈立波、李重明、苏立功、王戎全、张克诚、王维滨等人参加,成立了一个“毛泽东思想学习小组”。当时不知道是谁从北京搞回来一套《学习文选》(5册),内容是毛主席于1949年以后没发表过的在中央各次会上的讲话,他们如获至宝,如饥似渴的争相阅读,时不时地在蔡晓彦住的房间里的黑板上,贴出一两张针对某个问题的学习体会、或是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已经是动中求静,更多地带有点务虚的味道了。就在这段时间的前后,[[用户:蔡晓彦|蔡晓彦]]等人完全停止参与社会上任何派别的活动,困惑与彷徨促使他们去读书思考。由[[用户:蔡晓彦发起,[[用户:陈立波|陈立波]]、[[用户:李重明|李重明]]、[[用户:苏立功|苏立功]]、[[用户:王戎全|王戎全]]、[[用户:张克诚|张克诚]]、[[用户:王维滨|王维滨]]等人参加,成立了一个“毛泽东思想学习小组”。当时不知道是谁从北京搞回来一套《学习文选》(5册),内容是毛主席于1949年以后没发表过的在中央各次会上的讲话,他们如获至宝,如饥似渴的争相阅读,时不时地在蔡晓彦住的房间里的黑板上,贴出一两张针对某个问题的学习体会、或是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已经是动中求静,更多地带有点务虚的味道了。
1967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广州地区两派组织头头的讲话中,提到东风牌偏于保守,一时间“主义兵”内情绪有些沉闷。这时刘敏荔得到了北京中学红卫兵写的《红卫兵组歌》的歌词和简谱,北京老红卫兵通过“组歌”宣泄的怀旧、悲壮情绪,在“主义兵”中引起了共鸣,刘敏荔便鼓动“主义兵”组织排演。于是由“主义兵”总部组织,“附中红卫兵”主导,开展了《红卫兵组歌》排演的实际工作。很快便由彭前进、李为民、孙杰辉具体牵头,以华南师院附中为基地,以“附中红卫兵”成员为主要力量,密锣紧鼓地开展了各个学校参加排演人员的选择、编声部,朗诵人员的确定,乐队的组织,合唱乐谱的编制等一系列工作。为了充实乐队的力量,孙杰辉还专程跑了一趟东莞,找已到东莞参加劳动的广州市第七中学乐队的成员,邀请他们加入到组歌乐队当中来。“红卫兵组歌”乐队以管乐为主,另加了几件民乐器。乐队成员以附中管乐队成员为主,另有七中、广东省实验学校、二中、广州音专等学校乐队的成员。得到的北京中学红卫兵《红卫兵组歌》一共是十首歌:1,造反;2,诞生;3,见主席;4,八月风雷;5串连;,6,长征;7,爬起来再前进;8迎亲人;,9,灭刘、邓;10,看未来。在组织排练过程中,由李为民写词,孙杰辉谱曲,增加了一首“反工作队”的歌,列序插入第二首。这样广州“主义兵”所排演的《红卫兵组歌》共是11首歌(“反工作队”歌的词、谱照片附在文后)。正是由于“附中红卫兵”对军训始终持支持的态度,附中军训团对《红卫兵组歌》也给与了大力支持,派了一名文化干事自始至终指导排练,直至到成功演出。军训团还借了一些旧军装给《红卫兵组歌》作为演出服。附中参加《红卫兵组歌》的人员,并不只是“附中红卫兵”成员,还有一些与“主义兵”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组织的成员,如黄克淮、武迎利等。待人员齐整、排练成功后,《红卫兵组歌》对外称“组歌连”,彭前进任连长,李为民为指导员,孙杰辉为乐队指挥。参加到《红卫兵组歌》的附中同学,乐队有孙杰辉、孙杰昭、王国邦、萧棠华、麦宝华等人,合唱队中有高三吴惟庆,刘武安、高二胡慧明、邱三元、吴志延、杨建荣、方建东、张厚子、谢大诚,高一马德民、张威、董建明、黄建生、王亚克、黄克淮、武迎利、王西西等。“组歌连”在附中住了一段时间后,转移到八一中学去了。至1967年7月23日前,《红卫兵组歌》到工厂、农村、学校演出了近50场。1967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广州地区两派组织头头的讲话中,提到东风牌偏于保守,一时间“主义兵”内情绪有些沉闷。这时刘敏荔得到了北京中学红卫兵写的《红卫兵组歌》的歌词和简谱,北京老红卫兵通过“组歌”宣泄的怀旧、悲壮情绪,在“主义兵”中引起了共鸣,刘敏荔便鼓动“主义兵”组织排演。于是由“主义兵”总部组织,“附中红卫兵”主导,开展了《红卫兵组歌》排演的实际工作。很快便由彭前进、李为民、孙杰辉具体牵头,以华南师院附中为基地,以“附中红卫兵”成员为主要力量,密锣紧鼓地开展了各个学校参加排演人员的选择、编声部,朗诵人员的确定,乐队的组织,合唱乐谱的编制等一系列工作。为了充实乐队的力量,孙杰辉还专程跑了一趟东莞,找已到东莞参加劳动的广州市第七中学乐队的成员,邀请他们加入到组歌乐队当中来。“红卫兵组歌”乐队以管乐为主,另加了几件民乐器。乐队成员以附中管乐队成员为主,另有七中、广东省实验学校、二中、广州音专等学校乐队的成员。得到的北京中学红卫兵《红卫兵组歌》一共是十首歌:1,造反;2,诞生;3,见主席;4,八月风雷;5串连;,6,长征;7,爬起来再前进;8迎亲人;,9,灭刘、邓;10,看未来。在组织排练过程中,由李为民写词,孙杰辉谱曲,增加了一首“反工作队”的歌,列序插入第二首。这样广州“主义兵”所排演的《红卫兵组歌》共是11首歌(“反工作队”歌的词、谱照片附在文后)。正是由于“附中红卫兵”对军训始终持支持的态度,附中军训团对《红卫兵组歌》也给与了大力支持,派了一名文化干事自始至终指导排练,直至到成功演出。军训团还借了一些旧军装给《红卫兵组歌》作为演出服。附中参加《红卫兵组歌》的人员,并不只是“附中红卫兵”成员,还有一些与“主义兵”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组织的成员,如[[用户:黄克淮|黄克淮]]、[[用户:武迎利|武迎利]]等。待人员齐整、排练成功后,《红卫兵组歌》对外称“组歌连”,彭前进任连长,李为民为指导员,[[用户:孙杰辉|孙杰辉]]为乐队指挥。参加到《红卫兵组歌》的附中同学,乐队有[[用户:孙杰辉|孙杰辉]]、[[用户:孙杰昭|孙杰昭]]、[[用户:王国邦|王国邦]]、[[用户:萧棠华|萧棠华]]、[[用户:麦宝华|麦宝华]]等人,合唱队中有高三[[用户:吴惟庆|吴惟庆]],[[用户:刘武安|刘武安]]、高二[[用户:胡慧明|胡慧明]]、[[用户:邱三元|邱三元]]、[[用户:吴志延|吴志延]]、[[用户:杨建荣|杨建荣]]、[[用户:方建东|方建东]]、[[用户:张厚子|张厚子]]、[[用户:谢大诚|谢大诚]],高一[[用户:马德民|马德民]]、[[用户:张威|张威]]、[[用户:董建明|董建明]]、[[用户:黄建生|黄建生]]、[[用户:王亚克|王亚克]]、[[用户:黄克淮|黄克淮]]、[[用户:武迎利|武迎利]]、[[用户:王西西|王西西]]等。“组歌连”在附中住了一段时间后,转移到八一中学去了。至1967年7月23日前,《红卫兵组歌》到工厂、农村、学校演出了近50场。
[[文件:Hfhwbjs07-1.jpg|800px]]
前面已经说到,“7,23”武斗事件,是广州地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派之间斗争形式、手段、甚至对象,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带有分水岭性质的事件。自此事件之后,两派连名义上的批斗“走资派”的斗争,也不过只是装装门面、演演戏剧罢了。派头头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攻占对方的据点。武斗时有发生,“攻城掠地”时有发生。为了“文攻武卫”,抢枪事件此起彼伏。更有极端的是,互相之间采用“暗杀”手段,致人死地。
当年被造反派捧为进行武斗的最主要依据,就是当年那位“旗手”于1967年7月22日,在河南对“二、七公社”所讲的“文攻武卫”口号。撇开有关这位“旗手”上世纪三十年代风流韵事传闻不说,单对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口号,“附中红卫兵”不少人心中是极度厌恶的。蔡晓彦就曾多次当着人说:“什么叫‘武卫’?战争中称‘进攻是最好的防卫’。叫人家‘武卫’当年被造反派捧为进行武斗的最主要依据,就是当年那位“旗手”于1967年7月22日,在河南对“二、七公社”所讲的“文攻武卫”口号。撇开有关这位“旗手”上世纪三十年代风流韵事传闻不说,单对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口号,“附中红卫兵”不少人心中是极度厌恶的。[[用户:蔡晓彦|蔡晓彦]]就曾多次当着人说:“什么叫‘武卫’?战争中称‘进攻是最好的防卫’。叫人家‘武卫’,说白了就是要‘武攻’。”
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态度,“附中红卫兵”绝大多数成员,于“7,23”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对发生在广州地区的武斗,均采取了“退避三舍”的避战行动。不论是被组织的,抑或是主动的。
当然,四处“避战”者,有“避战”的故事,坚守者也有坚守的故事。
刘捷音和一群“附中红卫兵”同仁,1967年8月份“避战”跑到了东北,头一站来到了沈阳,下了火车的第一天晚上就遇上了沈阳两派爆发武斗,枪弹满天飞。刘捷音等人心想,离开广州就是不想整这个武斗,谁想到躲都躲不开了,这里真不是人待的地方。第二天急忙离开沈阳,去到了大连。又谁能料到,到了大连没两天,武斗又找上门来。他们在大连结识的那帮朋友,要刘捷音等人和他们一起去打一个地方。这等事可是不能干的,离开广州目的就是“避战”,哪有理由千里迢迢之外又跑去“参战”的道理。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赶紧的就撒丫子离开大连,跑回北京。在北京与[[用户:李晓明|李晓明]]、肖立亚等人不期而遇。正赶上那时广州两派的派头头在北京谈判,他们就在北京驻留了一段时间,等谈判的消息。、[[用户:肖立亚|肖立亚]]等人不期而遇。正赶上那时广州两派的派头头在北京谈判,他们就在北京驻留了一段时间,等谈判的消息。
董建明、马德民、黄铜山和武迎利1967年8月初跑到韶关军分区黄克淮的家中“避战”,也是到黄克淮家的第一天晚上就遇上了造反派冲击韶关军分区,差点就闯进了黄克淮的家中。黄克淮的父母亲感觉他们呆在家中还是不够安全,便在第二天赶紧将他们几个转移到乳源县韶关军分区的一个农场。不过,安稳日子没有两天,又有造反派找上了这个军分区的农场,原因是,跟他们几个一起到这个农场的还有军分区在韶关的子弟,韶关的造反派是冲着这些人去的。农场怕出事,就将他们这几个人放进农场附近山上的一个山洞里,一连好几天都是由战士悄悄给洞里送饭,简直跟当年红军打游击时躲避白狗子围剿差不多了。
1967年8月初,邱五元被军区后勤部组织“避战”,先是到了罗浮山军区199医院(疗养院),每天参加院农场的劳动,时值双抢季节。十多天后,据说广州造反派组织不知怎么知道了有部队的子弟住在199疗养院,要来冲击医院,揪抢学生,军区后勤连夜用大卡车将邱五元他们转移到龙门县蓝田镇附近的军械弹药仓库。邱五元和军区后勤一伙子弟,在大山沟里又住了近一个月。1967年9月15日广州两派向解放军交出枪支,治安形势有所好转。“十、一”前,军区用大卡车送邱五元他们回广州。其实此时广州的局势还是有许多不稳定因素,邱五元他们乘坐的大卡车在返回广州行进至瘦狗岭附近,就被不知何派(也不敢多问)的武装人员拦截,并持枪上车搜查。邱五元他们谎称是外省学生探亲后返校,才蒙混过关。刚被拦截时,有人曾提出冲过关卡。当被放行后,他们发现路两边山坡上都架的有机关枪,不由地暗自庆幸没有盲目地采取硬冲关卡的行动,不然真不知会招致什么样的后果。
留在学校“坚守”的“附中红卫兵”成员,初一、初二的,就住在初中教学楼上。高中的一部分仍住在原宿舍内,另外一些分散住在学校大门口的主楼、化学楼等处。蔡晓彦、张克诚等,就住在化学楼的三楼。1967年8月里的一个夜里,突然听见学校大门口方向吵吵闹闹,蔡晓彦赶紧起身,赶到了学校门口主楼,眼见着有人带领着校外的红旗派人员想占领附中主楼,已经与住在楼上的张威等人发生激烈争吵。来的红旗派人员手中还持有枪。蔡晓彦一方面千方百计稳住楼上“附中红卫兵”的成员,让大家不要贸然行事,一方面与来人交涉。蔡晓彦要求对方退出附中,并且说,我可以立刻想办法与你们三司的司令高翔联系,让他发话。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来者退走了。此后,附中再也没有出过类似的情况。留在学校“坚守”的“附中红卫兵”成员,初一、初二的,就住在初中教学楼上。高中的一部分仍住在原宿舍内,另外一些分散住在学校大门口的主楼、化学楼等处。[[用户:蔡晓彦|蔡晓彦]]、[[用户:张克诚|张克诚]]等,就住在化学楼的三楼。1967年8月里的一个夜里,突然听见学校大门口方向吵吵闹闹,[[用户:蔡晓彦|蔡晓彦]]赶紧起身,赶到了学校门口主楼,眼见着有人带领着校外的红旗派人员想占领附中主楼,已经与住在楼上的张威等人发生激烈争吵。来的红旗派人员手中还持有枪。[[用户:蔡晓彦|蔡晓彦]]一方面千方百计稳住楼上“附中红卫兵”的成员,让大家不要贸然行事,一方面与来人交涉。[[用户:蔡晓彦|蔡晓彦]]要求对方退出附中,并且说,我可以立刻想办法与你们三司的司令高翔联系,让他发话。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来者退走了。此后,附中再也没有出过类似的情况。
原来以“附中红卫兵”为主要力量的“红卫兵组歌”,“7,23”之后也因为形势所逼解散了。应该是在1967年9月初,彭前进等人又牵头拉起了“红卫兵组歌”的队伍,人称为“新组歌”。“新组歌”参加的人员比“老组歌”更为广泛,演出技术含量更高,幻灯布景已经很漂亮,完美。为了搞好“新组歌”的幻灯布景,杨范模还专门到战士歌舞团学习幻灯布景的制作、操作、设备配备等。在“新组歌”中“附中红卫兵”的成员人数不算多,但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彭前进依然是总的领导,孙杰辉还是乐队指挥,乐队中有萧棠华、王国邦、孙杰昭,合唱队有董建明、吴惟庆、马德民、杨建荣,后勤幻灯组是由杨范模负责,成员有司徒锡乐、景小诗、鲁穗生。“新组歌”一直演出到1968年2月21日最后一场,共演出了81场。有人很有心,留下了非常详细的“新组歌”演出场记。“新组歌”演出的后期,一边继续演“组歌”,一边就开始排练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红卫兵万岁》,大约在1968年3月份,《红卫兵万岁》开始献演,断断续续,最后大约是在1968年8月份演出最后的第一百场后谢幕。中间于1968年6、7月广州地区武斗反复时,曾经中断了一个短的时期。同样,彭前进、孙杰辉、萧棠华、王国邦、孙杰昭、董建明、马德民、杨建荣、吴惟庆、杨范模、司徒锡乐、景小诗、鲁穗生,还有舞蹈队的杨子迪,这些“附中红卫兵”的成员,在《红卫兵万岁》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年这样的群众性文艺团体相当多,“主义兵”先有“红卫兵组歌”,后有《红卫兵万岁》,还有过“三宣”、“五宣”等等。另一派中学组织,也有一个音乐舞蹈史诗《红卫兵战歌》,下面也有不少的文艺宣传队。这些文艺队伍能够在那样一种环境中生存,并且能够得到观众欣赏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在社会上充满惨烈斗争,人民群众长期被派性愚弄驾驭,文化事业遭到空前破坏的环境中,相当多的学生、群众已经心生厌倦,转而寻求某种精神安慰的倾向。演出的队伍虽然属于不同的“派”,但是演出的内容大多还是“正面”宣传的多、艺术性的东西多。与各派之间互相攻讦、口诛笔伐的所谓“文斗”,以及大打出手、以命相拼的“武斗”相比较,这些业余的文艺爱好者不但为自己营造了一小块“绿洲”,也通过到各种场合的演出,客观上给社会的群众带去了些许期冀、一缕清风。原来以“附中红卫兵”为主要力量的“红卫兵组歌”,“7,23”之后也因为形势所逼解散了。应该是在1967年9月初,彭前进等人又牵头拉起了“红卫兵组歌”的队伍,人称为“新组歌”。“新组歌”参加的人员比“老组歌”更为广泛,演出技术含量更高,幻灯布景已经很漂亮,完美。为了搞好“新组歌”的幻灯布景,杨范模还专门到战士歌舞团学习幻灯布景的制作、操作、设备配备等。在“新组歌”中“附中红卫兵”的成员人数不算多,但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彭前进依然是总的领导,孙杰辉还是乐队指挥,乐队中有萧棠华、王国邦、孙杰昭,合唱队有董建明、吴惟庆、马德民、杨建荣,后勤幻灯组是由杨范模负责,成员有司徒锡乐、景小诗、鲁穗生。“新组歌”一直演出到1968年2月21日最后一场,共演出了81场。有人很有心,留下了非常详细的“新组歌”演出场记。“新组歌”演出的后期,一边继续演“组歌”,一边就开始排练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红卫兵万岁》,大约在1968年3月份,《红卫兵万岁》开始献演,断断续续,最后大约是在1968年8月份演出最后的第一百场后谢幕。中间于1968年6、7月广州地区武斗反复时,曾经中断了一个短的时期。同样,[[用户:彭前进|彭前进]]、[[用户:孙杰辉|孙杰辉]]、[[用户:萧棠华|萧棠华]]、[[用户:王国邦|王国邦]]、[[用户:孙杰昭|孙杰昭]]、[[用户:董建明|董建明]]、[[用户:马德民|马德民]]、[[用户:杨建荣|杨建荣]]、[[用户:吴惟庆|吴惟庆]]、[[用户:杨范模|杨范模]]、[[用户:司徒锡乐|司徒锡乐]]、[[用户:景小诗|景小诗]]、[[用户:鲁穗生|鲁穗生]],还有舞蹈队的杨子迪|]],这些“附中红卫兵”的成员,在《红卫兵万岁》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年这样的群众性文艺团体相当多,“主义兵”先有“红卫兵组歌”,后有《红卫兵万岁》,还有过“三宣”、“五宣”等等。另一派中学组织,也有一个音乐舞蹈史诗《红卫兵战歌》,下面也有不少的文艺宣传队。这些文艺队伍能够在那样一种环境中生存,并且能够得到观众欣赏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在社会上充满惨烈斗争,人民群众长期被派性愚弄驾驭,文化事业遭到空前破坏的环境中,相当多的学生、群众已经心生厌倦,转而寻求某种精神安慰的倾向。演出的队伍虽然属于不同的“派”,但是演出的内容大多还是“正面”宣传的多、艺术性的东西多。与各派之间互相攻讦、口诛笔伐的所谓“文斗”,以及大打出手、以命相拼的“武斗”相比较,这些业余的文艺爱好者不但为自己营造了一小块“绿洲”,也通过到各种场合的演出,客观上给社会的群众带去了些许期冀、一缕清风。
[[文件:Hfhwbjs09-2.jpg]]
行政员、groupone、管理员
16,816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