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6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4}}“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这是2000多年前儒学家孟子在《告子章句上》里说的一句话,被后人奉为孟子的“天爵理论”,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们视为修身齐家、安身立命的精神圭阜,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儒商人生最大的境界。
118次会议笔记,一个儒商践行的社会责任
这个商人就是张德杏。
张德杏就是一位努力实践着把天地融为一体的人。
张德杏永远忘不了走出乡下的那一个一个泥淖时的脚印,发誓要立志读书,用自己的光和热来改变落后的家乡。记得有一天,老师问他长大了有什么理想?他站起来,铿锵地说:做一个科学家!
浩渺的洞庭湖,俊美的武陵峰,并没有让这个岭南孩子沉沦。在这里,他拜师学艺,还读了大量的古今名著尤其是专业书刊,借鉴智慧。他仿佛一匹插上双翅的骏马,目光炯炯地盯着蓝天,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翅高飞了。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而他毕生的事业才刚刚开始。他一展宏图的天地是那么广阔。
而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有这样一个人为他支撑着,那就是他的爱人潘卫平。
他坚定地挥了挥手,仿佛这一天就是他的宿命。
潘卫平拥有良好的教养,本真和善的人品。1958年至1964年在华南师院附中,任全校少先队大队长,由于家庭出身问题,不得上大学,于1964年高中毕业后作为知识青年,被送到广东花县新华公社岐山大队十九队插队落户整整八年。在这广阔的天地里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战天斗地,建立了至今仍然保持着深厚的厚谊。
1979年,潘卫平联络上离散34年的父亲并于当年携6岁的女儿到香港探亲、打工,月薪港币800元,母女相依为命,以月租350元的租住九龙深水埗桂林街44号恒城大厦12楼天台阶建的40平方英呎铁皮屋。
甫入香港,在经济无靠的情况下,张德杏当然想到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先在一家家用电器公司担任过工程师,后与同学合股开办贸易公司。通过几年的磨砺,张德杏深深地懂得一个外来文化人对于市场经济,不仅要有独特的思想性,更要有科学性,把自己的智力转化为有形的物质,去创造更多的财富。
学者办企业,下海经商,张德杏关注的就是其企业的人文精神。富鸿五金厂,主要生产加工冷扎铁片、电镀锌板等,其制品用途则适用于家庭电器、视听器材、电脑及配套元件、马达、精密五多配件、变压器等,看似简单加工,其可塑性却相当大。
向宇宙一声问候……”
原来,“天眼之父”南仁东是他的同学,也是他上下铺的哥们。南仁东这个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主导提出利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张德杏曾多次赴贵州“天眼”探望南仁东。
2017年9月15日,当张德杏惊闻老同学南仁东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步时,切夜痛哭,与南仁东在一起的寒窗苦读历历在目,第二天凌晨他握笔写下了一段文字:
他是一个钢铁硬汉、坚韧忘我地顽强战斗了二十多年,率领一个志同道合的科学与工程团队,在贵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崇山峻岭中,建造了一座神奇的‘天眼’,他梦想成真,给世界和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一道美丽的科学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