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无编辑摘要
很绕口,听起来也有点懵逼,但金融界人士已经帮我们算好了。
 
按新规,中国所有的小贷公司,放贷规模的理想上限就是16倍,正常状态是12~13倍,只是比正常银行的杠杆率略高一点。
 
按理说,自己有1亿本金,通过种种操作,可以放出去16亿贷款,这已经算高风险运营了,这杠杆率定的没毛病。
 
但蚂蚁集团不行啊,蚂蚁目前的杠杆率达到了50~60倍,正是因为放了如此之高的杠杆才获得了如此之高的暴利。
 
如果非要把蚂蚁的杠杆率压缩到16倍以内,那蚂蚁的利润就会断崖式下跌。
 
今天的银行业市盈率不超过10,工行的市盈率才6,而蚂蚁的市盈率接近40倍。
 
如果要把蚂蚁集团按银行的规矩去监管,那蚂蚁的市值恐怕会直接腰斩都不止。
 
这就是马云要在上海金融峰会上,对着稿子喷监管的原因,也是监管迅速出手,在蚂蚁上市前夕给摁住,强行降低蚂蚁杠杆率的原因。
 
把杠杆率降低到和银行一个水平后,蚂蚁集团所谓的大数据信用系统,无非就是一个能力特别强的银行信用卡体系而已。
 
确实效率比普通银行高,确实盈利能力比普通银行强,但也只是一个最强的银行放贷系统而已,没有强到估值要差好几倍那么夸张的地步。
 
蚂蚁集团之所以紧急暂停上市,也是这个原因。
 
很多中签的人,觉得自己失去了一根大肉签,到手的好几万飞了,但实际上终止上市是监管层在保护中签的散户。
 
如果监管小贷公司的意见稿在蚂蚁集团上市前夕发布,那你高价申购的蚂蚁股票,很有可能上市就暴跌,而且大幅破发。
 
腰斩,那也不是不可能。
 
一旦按照银行的规矩给蚂蚁上了紧箍咒,那蚂蚁就绝对创造不出今天这么惊人的利润。
 
但是把蚂蚁集团的放贷杠杆率限制在16倍以内有错吗?
 
从任何角度说,都没有错。
一旦新规实行,蚂蚁的估值瞬间就要大暴跌,马云肯定知道这件事,而且蚂蚁被监管是早晚的事,它始终存在这个风险隐患。
 
那么在新规实行的前夕,马云有两个选择。
 
第一,主动降低蚂蚁集团的IPO价格,向公众阐明蚂蚁存在的隐形风险,把风险成本考虑进去。
 
第二,假装不知道蚂蚁的风险隐患,通过其他手段让监管层对蚂蚁网开一面,任由蚂蚁继续搞次级贷款。
 
马云选择了第二条路,因为他要对蚂蚁的股东负责,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但监管层的屁股,是坐在国民这一边的,要为中国的国民负责,亏损绝不能留给民众。
 
所以监管果断的出台了新规,并叫停了蚂蚁的IPO。
 
如果蚂蚁目前的放贷游戏不出事,那放贷收益的7成归蚂蚁。但出事的时候,98%的亏损归别人。
 
不管是谁来承担这个亏损,都一定是别人,最终一定会摊到全体国民头上,不信你可以看一看美国的例子。
 
如果一家公司冒着和银行一样高的风险,但却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规避了和银行一样的监管。
 
那是早晚要出事的。
 
当年美国的次级贷款资产包,也被认为是万无一失,毫无风险,点石成金,绝顶聪明的金融创新。
 
但后来还是出事了。
 
金融规律告诉我们,风险永远只会转移,而不会消灭。
 
蚂蚁集团也只能转移风险,绝对无法消灭风险,最多可以隐藏并延后风险,但早晚要一并爆发,导致恐怖的系统性风险。
 
把风险转移到谁的头上?
 
自然是转移到认知程度最低的普通民众头上,因为他们辨别风险的能力最低。
 
如果任由蚂蚁集团这么疯狂的上杠杆,当其通过IPO融来大笔资金,扩大了自己的资本金后,其放贷规模会大到一个恐怖的地步。
 
到了那个地步,一旦蚂蚁爆仓,后果一定比P2P暴雷要厉害的多,将会拖着整个金融系统出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蚂蚁集团,其利润和市盈率,都高到普通民众看不懂的地步。
 
因为蚂蚁把利润留给了自己,而把亏损留给了民众。
 ----
https://mp.weixin.qq.com/s/pvBbT9MvNyIV2bGipeMcDw
1,673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