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
个编辑
更改
中华文明探源
,→第二节 河图、洛书用途的发现
[[文件:Z003.png]]
对于河图、洛书这种在没有文字时代创造出来的珍贵文物,到了有文字时代反而失传了,它们的图形和真实用途又末能记录下来,这就给研究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即使像含山玉片这样重要的实物已被发掘出来,人们仍然以陌生而怀疑的目光审视。
====第二节河困、洛书用途的发现第二节 河图、洛书用途的发现====
1995年12月27日,笔者在研究图书馆历史时,上溯到没有文字的时代,那时候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保存、传递信息的呢?据说是用结绳。《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按《易·系辞》的说法,结绳具有和文字相同的功能。结绳是一种难以长期保存的物品,
人们很难见到上古的结绳实物。郑玄对上古结纰记事的推测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作为区别同类事物的大小轻重,古人有可能这样做过:但如果把这看成是上古结绳记事的唯一准则,不仅使结绳显得十分拙劣,而且也使古人显得十分愚昧。唐孔颖达在引用郑玄这句话时认为“义或然也”,即并未作绝对肯定,但后来有的人却把郑的推测和上古结绳记事等同起来,并认为结绳只能帮助记忆,还不可能把具体事情记下来。依笔者之见,如果古人结绳记事,只是用大绳结记大事,小绳结记小事,这样做连帮助记忆的功能也不存在。如果一个人用十个大绳结记十件大事,当他忘记其中两件大事时,这些完全相同的绳结如何帮助他回忆呢?一个人一生中遇到的大事、小事很多,按这样的方法记录到绳子上就是一长串大大小小的绳结,一件不需要再记忆的事如何从结绳上和记忆中同时消失,一件新的需要记住的事又如何表示已经被记录到绳子上,并与所记的事建立起对应关系,这些都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见郑玄的推测只能是结绳记事法则中的某一方面,并不能代表整个结绳记事。因此,应
结绳管理者把它系到表示地震的并按年分段的总纲上,这样,由许多年积累下来的一部完整的记录地震的“绳书”,就可以供“结绳阅读者”来“ 阅读 ”了。一根总纲上打100个绳结,把总纲分成100段,依次代表100年,60根总纲就可以记录6000年的地震。在结绳管理者介绍过各类结绳名称和记事规则后,“结绳阅读者”就可以进行“阅读”,可以在这根绳子前,读出“○○年春天在西南方发生过地震”。如果今年春西南方只发生过一次地震,则打有“三二一”绳结的结绳就只能有一根;如果没有,则可以补上。<br>
由此可见,这种结绳记事方法十分准确、可靠。
用结绳的方法不仅能记录历史事件,而且也可以用来“记录”地球、月球的运行周期,植物的生长期,等等。毋庸讳言,结绳记事虽然是没有文字时代最好的记事方法,但也并非十全十美。首先,它受记事地点的严格限制,不同的地点记录同一件事,在方位上可能不相同;其次“阅读”时必须知道结绳的规则和结绳的名称,否则,就会把原来“记录”得很准确的事件解读得面目全非;另外,挂藏结绳需占用较大的空间,而且想长期保存也比较困难。但在那个时代,除此之外,可能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br>[[文件:Z007.png|left|200px]]
上面是结绳记事模拟过程,说明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结绳记事方法是确实可行的。这与河图、洛
书有什么联系呢?请再看一下图6-5和图6-6,图6-5相应的正是八卦方位图(参看图8);图6-6正是宋